乳腺高级别导管原位癌是乳腺癌前期非浸润性病变,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内未突破基底膜。其癌细胞分化程度低、异形性高,细胞和组织结构有明显特征,免疫组化呈现ER、PR常阴性,HER2多过表达等特点。诊断依靠影像学如乳腺X线、超声、MRI及病理学活检。治疗有手术(乳房切除术、保乳手术)、放疗、药物(内分泌、靶向)治疗。总体预后较好但局部复发风险相对高,影响预后因素包括病变范围等。特殊人群如年轻、老年及有乳腺癌家族史患者,治疗和随访各有注意要点。
一、乳腺高级别导管原位癌的定义
乳腺高级别导管原位癌是乳腺癌的一种前期病变,属于非浸润性癌。它指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内,尚未突破基底膜向周围间质浸润。“高级别”表示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低,异形性高,细胞核大且形态不规则,核仁明显,有较多的核分裂象。
二、乳腺高级别导管原位癌的特征
1.细胞形态:癌细胞呈现明显的异形性,与正常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差异大,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
2.组织结构:导管内癌细胞可形成多种排列方式,如筛状、实性、乳头状等,管腔常被癌细胞填充,基底膜完整。
3.免疫组化特征: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常呈阴性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多为过表达,Ki67增殖指数较高,提示癌细胞增殖活跃。
三、乳腺高级别导管原位癌的诊断
1.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常表现为簇状微小钙化灶,是重要的影像学特征,微小钙化形态多样,如细小多形性、细线分支状等。
乳腺超声:可发现导管扩张、内部低回声病灶,边界常不规则,部分可见微小钙化灶的强回声表现。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发现乳腺X线和超声不易察觉的病变,表现为导管样强化、局灶性强化等。
2.病理学检查
活检:包括空心针穿刺活检和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和组织结构特征,确定是否为乳腺高级别导管原位癌。
四、乳腺高级别导管原位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
乳房切除术:对于病变广泛、多中心病灶或患者不愿保留乳房的情况,可选择乳房切除术,能有效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保乳手术:若病变局限,符合保乳手术指征,可在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时保留乳房外形,术后需联合放疗。
2.放射治疗:保乳手术后常规进行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风险。放疗方式包括全乳照射、部分乳腺照射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3.药物治疗
内分泌治疗:对于ER或PR阳性患者,可使用内分泌治疗药物,如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等,降低对侧乳腺癌发生风险。
靶向治疗:HER2阳性的乳腺高级别导管原位癌,在部分情况下可考虑使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治疗。
五、乳腺高级别导管原位癌的预后
1.总体预后:一般来说,乳腺高级别导管原位癌的预后相对较好,经过规范治疗,患者生存率较高。但相较于低级别导管原位癌,高级别导管原位癌局部复发风险相对较高。
2.影响预后因素:病变范围、手术切缘情况、是否进行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等因素会影响预后。切缘阴性、规范辅助治疗的患者预后更佳。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年轻患者:年轻患者往往对乳房外观有较高要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保乳手术和乳房切除术的利弊。同时,年轻患者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内分泌治疗期间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月经紊乱、骨质丢失等,定期复查骨密度等相关指标。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和治疗耐受性可能较差。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权衡治疗获益与风险。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
3.有乳腺癌家族史患者:此类患者遗传风险相对较高,治疗后需加强随访,定期进行乳腺筛查,同时建议家族成员也进行相关遗传咨询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