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过敏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过度反应致皮肤异常的疾病,与Ⅰ型超敏反应相关,诱因有环境中的吸入性及化学物质、食物中的特定食物、接触性的化妆品护肤品等,临床表现包括红斑、丘疹等,诊断靠病史询问和过敏原检测,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皮肤过敏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某些原本无害的外界物质(即过敏原)产生过度反应,进而引发皮肤出现异常症状的一种疾病状态。
二、发病机制
皮肤过敏主要与Ⅰ型超敏反应相关。当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IgE结合在皮肤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促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质,这些介质作用于皮肤组织,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等,从而引发皮肤红斑、瘙痒、肿胀等一系列过敏症状。
三、常见诱因
(一)环境因素
1.吸入性过敏原:如花粉(春季常见的蒿属花粉、豚草花粉等)、尘螨(屋尘螨、粉尘螨等)、真菌孢子、动物毛发皮屑等,这些物质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引发皮肤过敏反应。
2.空气中的化学物质:某些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中的刺激性成分,以及室内新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也可能诱发皮肤过敏。
(二)食物因素
常见的易引起皮肤过敏的食物包括海鲜(如虾、蟹)、牛奶、鸡蛋、坚果(如花生、腰果)、芒果等,个体对特定食物中的蛋白质等成分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出现过敏表现。
(三)接触性因素
1.化妆品及护肤品:部分人对化妆品中的香料、防腐剂、某些化学成分等过敏,使用后可出现面部红斑、丘疹、瘙痒等症状。
2.金属物质:如佩戴含有镍等金属成分的饰品,可引起接触部位皮肤过敏,表现为局部红肿、瘙痒等。
3.植物性物质:某些植物(如漆树、毒葛等)的接触可导致接触性皮炎,引发皮肤过敏反应。
四、临床表现
皮肤过敏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
皮肤红斑:皮肤出现界限清楚或弥漫性的红色斑片,颜色可从淡红到鲜红不等。
丘疹:皮肤表面出现的小的实性隆起,直径一般小于1厘米,可伴有瘙痒。
瘙痒:是皮肤过敏常见且突出的症状,程度轻重不一,患者常因搔抓而导致皮肤破损。
肿胀:局部皮肤可出现肿胀,严重时可影响外观及功能。
其他:部分严重的皮肤过敏还可能出现水疱、渗出、脱屑等表现,甚至累及全身出现过敏性休克等危急情况(虽较少见,但需重视)。
五、诊断方法
(一)病史询问
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因、既往过敏史、家族过敏史等,有助于初步判断可能的过敏原。
(二)过敏原检测
1.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接触性过敏原,将可疑过敏原贴敷于皮肤表面,观察一定时间后皮肤的反应,以判断是否对该物质过敏。
2.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水平,辅助判断患者是否对相应过敏原过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发生皮肤过敏。应注意避免儿童接触常见的儿童易过敏物质,如某些玩具上的化学涂层、特定的食物过敏原等。日常护理中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护肤品,若发生皮肤过敏,需避免儿童搔抓,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建议进行处理。
(二)孕妇
孕妇皮肤过敏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尽量通过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保湿等非药物方式缓解症状,若症状严重需用药时,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三)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过敏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减退、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选择宽松舒适、棉质的衣物,避免接触刺激性强的物质。发生皮肤过敏时,需关注过敏症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针对老年人身体状况的诊疗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