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利尿剂治疗、腹水浓缩回输、输注白蛋白、外科治疗等。一般治疗需饮食调整(低盐、保证蛋白质摄入,肝性脑病倾向者限蛋白)和休息;利尿剂用螺内酯和呋塞米联合,注意监测电解质;腹水浓缩回输回收营养、减腹水,感染性腹水等不适用;输注白蛋白提胶体渗透压,大量放腹水时用,肝性脑病风险者慎;外科治疗中腹腔-颈静脉分流术有风险,肝移植是终末期有效方法但有诸多问题。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给予低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量应限制在1-2g,同时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等,以维持机体营养需求,因为肝硬化患者常存在蛋白合成障碍,低蛋白血症是腹水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有肝性脑病倾向的患者,需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饮食蛋白质摄入的具体量上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由于生长发育需求,蛋白质摄入相对成人比例可能更高,但需根据病情调整;女性患者在激素影响下可能对钠的潴留更敏感,需更严格控制钠盐摄入。
2.休息: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可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需适当增加休息时间,调整生活方式以适应病情需要;有熬夜习惯的患者需纠正作息,保证足够的休息。
二、利尿剂治疗
1.药物选择:常用利尿剂有螺内酯和呋塞米。螺内酯为保钾利尿剂,呋塞米为排钾利尿剂,两者联合使用可减少电解质紊乱的发生风险。通过联合用药,利用两种利尿剂的不同作用机制,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从而减轻腹水症状。
2.用药注意事项:使用利尿剂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电解质,如血钾、血钠等,因为肝硬化患者本身存在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基础,长期使用利尿剂易导致低钾血症或低钠血症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相对减退,更需谨慎使用利尿剂,密切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变化;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电解质可能相对不稳定,也需加强监测。
三、腹水浓缩回输
1.原理:将患者的腹水经过浓缩处理后再回输到体内,该方法可以回收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同时减轻腹水症状。通过离心等技术浓缩腹水,保留其中的有效成分,然后回输,减少了蛋白质的丢失。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难治性腹水等情况。对于伴有感染性腹水的患者不适用该方法。在操作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对于有基础病史如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谨慎评估是否适合进行腹水浓缩回输,因为回输过程可能会对心肺功能产生一定影响;老年患者心肺储备功能较差,更要仔细权衡利弊。
四、输注白蛋白
1.作用机制:肝硬化患者常存在低蛋白血症,输注白蛋白可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腹水的消退。白蛋白能够结合水分,维持血管内的胶体渗透压,从而使组织间隙的水分回吸收入血管。
2.应用情况:一般在大量放腹水时同时输注白蛋白,以防止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等并发症。对于有肝性脑病风险的患者,输注白蛋白需谨慎,因为过多的白蛋白输入可能会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产生过多的氨,诱发肝性脑病。不同年龄患者对白蛋白输注的耐受性不同,儿童由于机体代谢等特点,更需严格掌握输注指征和剂量;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白蛋白的代谢和清除可能减慢,需调整输注方案。
五、外科治疗
1.腹腔-颈静脉分流术:通过建立腹腔与颈静脉之间的分流通道,将腹水引入血液循环,从而减少腹水。但该手术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感染、分流管堵塞等。对于身体状况较差、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的患者不适合该手术。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手术适应证;女性患者若存在特殊的身体结构或激素影响下的凝血等情况,也需在手术前进行全面评估。
2.肝移植:对于终末期肝硬化腹水患者,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肝移植可以从根本上纠正肝硬化的病理生理状态,消除腹水产生的根源。但肝移植面临供体短缺、手术风险大、术后免疫排斥等问题。对于年龄较大、存在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肝移植的风险更高,需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后再决定是否进行肝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