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有发热(多见于6-18个月婴幼儿,突发高热持续3-5天,有一定体温规律,不同年龄表现有别)和皮疹(发热3-5天骤退同时或稍后出红色斑丘疹,1-2天消退无色素沉着脱屑)症状,护理包括发热时监测体温、补充水分,皮疹时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还有一般护理如保证休息活动、饮食护理,特殊人群新生儿和有基础疾病幼儿护理需更谨慎,要针对其特点做好相应护理。
一、幼儿急疹的症状
1.发热
多见于6-18个月的婴幼儿,突发高热,体温可骤升达39-40℃以上,持续3-5天,一般情况良好,可能伴有轻度腹泻等。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幼儿急疹发热期的体温波动及持续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多数患儿体温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
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因高热出现烦躁不安等表现,而年龄稍大些的幼儿可能会诉说身体不适,但精神状态相对尚可。
2.皮疹
发热持续3-5天后体温骤退,同时或稍后出现皮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直径约2-5毫米,首先见于颈部和躯干,然后蔓延到面部和四肢,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一般1-2天内皮疹全部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如临床观察发现,幼儿急疹的皮疹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从躯干开始向周边扩展。
二、幼儿急疹的护理
1.发热护理
体温监测: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可每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对于体温≥38.5℃且患儿有不适表现的情况,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水温一般为32-34℃,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左右。物理降温适用于大多数幼儿急疹发热患儿,尤其是低龄儿童,避免使用酒精擦拭,因为幼儿皮肤薄嫩,酒精易通过皮肤吸收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补充水分:鼓励患儿多饮水,少量多次饮用,以防止发热引起的脱水。对于不配合饮水的患儿,可适当给予果汁等,但要注意控制糖分摄入。因为发热会使患儿体内水分丢失增多,多饮水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
2.皮疹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要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勤给患儿换洗衣物,衣物应选择宽松、柔软、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摩擦皮疹部位。每天可用温水给患儿轻轻洗澡,但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即可,洗完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拍干皮肤。
避免搔抓:告知家长要防止患儿搔抓皮疹,以免引起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可给患儿修剪指甲,保持指甲清洁光滑。如果皮疹引起患儿瘙痒不适,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炉甘石洗剂等涂抹缓解瘙痒,但要注意避免涂抹在有破损的皮肤处。
3.一般护理
休息与活动: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发热及出疹期间,应减少患儿的活动量,让患儿多卧床休息,但也可根据患儿精神状态适当进行室内活动,如在室内缓慢行走等,避免剧烈运动。休息有助于患儿身体恢复,因为患病期间患儿身体抵抗力下降,需要充足的能量来对抗疾病。
饮食护理: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米粥、面条、蔬菜汤等。发热时患儿消化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所以要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如新鲜的水果泥(应去除果核等避免窒息风险)、蔬菜泥等,以增强患儿机体抵抗力。
三、特殊人群(幼儿)护理注意事项
对于新生儿患幼儿急疹的情况,由于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护理时要更加谨慎。监测体温时要轻柔操作,物理降温要特别注意力度,避免对新生儿皮肤造成损伤。在补充水分方面,要采用少量多次喂养的方式,防止引起呕吐等。皮疹护理时要更加仔细观察皮肤情况,因为新生儿皮肤更为娇嫩,一旦出现皮疹异常变化如红肿加重、渗液等要及时就医。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幼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幼儿,在发热时要密切观察其心率、呼吸等变化,因为高热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在使用物理降温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体温变化的耐受情况,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温过高时物理降温要适度,避免过度降温引起其他不良影响。同时,在饮食护理上要根据基础疾病的具体要求进行调整,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需要控制盐分摄入等,要在保证幼儿急疹护理的同时兼顾基础疾病的饮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