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属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学上病毒分多血清型,对乙醚等敏感,不耐热酸;流行病学宿主为啮齿类,传播途径多样,人群普遍易感,有地区和季节性;临床表现有发热等五期;诊断靠综合资料、表现和检查,治疗无特效抗病毒药,针对各期对症;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病原学特点
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根据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可分为多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引起的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该病毒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敏感,不耐热、不耐酸,在-60℃可长期存活,在4℃~20℃条件下病毒活性可保持3个月,56℃30分钟可被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点
1.宿主动物与传染源: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则是大林姬鼠。
2.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含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如粪便、尿、唾液等)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后可感染。
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含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黏膜感染。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含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可感染。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虫媒传播:寄生于鼠类的革螨、恙螨等节肢动物可携带病毒,可经叮咬传播。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多为显性感染,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我国以姬鼠型和家鼠型为主,姬鼠型发病高峰多在11月至次年1月,家鼠型多在3-5月,林区姬鼠型发病高峰在5-7月。
三、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特征,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1.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9℃~40℃,热型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同时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腰痛、眼眶痛等“三痛”)、毛细血管损伤(如球结膜充血、水肿,软腭及腋下出现出血点等)。
2.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在病程的4-6天,多数患者体温下降时出现血压下降,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休克表现。
3.少尿期:多发生在病程的5-8天,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同时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
4.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的9-14天,根据尿量和病情可分为移行期、多尿早期和多尿后期,此期若尿量过多未及时补充,可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一般在病程的3-4周后进入恢复期,尿量逐渐恢复正常,精神、食欲等逐渐好转,但完全恢复还需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四、诊断与治疗
1.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季节、地区、与鼠类接触史等)、临床表现(发热、出血、肾损害等)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减少,尿蛋白阳性,血清学检测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等)进行综合诊断。
2.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是针对各期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综合性抢救治疗。发热期可进行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等治疗;低血压休克期需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等;少尿期需进行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等治疗;多尿期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注意加强营养,逐步恢复体力。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流行性出血热时,病情变化可能较迅速,需密切观察体温、尿量、精神状态等变化。由于儿童的肾脏等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少尿期等阶段更要警惕肾功能损害的进展,同时儿童的补液等治疗需严格按照体重等进行精确计算,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导致不良后果。
2.孕妇:孕妇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除了考虑自身病情外,还需特别关注胎儿的情况,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评估胎儿是否受到影响,治疗过程中用药需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
3.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如易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调整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更加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