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损伤由机械性、化学性等因素导致,常见病因包括异物卡顿、腐蚀性物质误服、医源性操作等,典型症状有吞咽疼痛与困难、消化道出血、胸骨后烧灼感、发热与全身症状、皮下气肿,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异物滞留风险高且易延误就诊、儿童误吞特殊异物需紧急处理、妊娠期女性反流风险增加,诊断依靠影像学、内镜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保守、内镜、手术三种方式,特殊人群需注意用药禁忌,预防需做好饮食安全、高危物质管理、医源性操作规范及长期随访。
一、食管损伤的定义与常见病因
食管损伤指食管黏膜或肌层因机械性、化学性、热力性或医源性因素导致的结构破坏,常见病因包括异物卡顿(如鱼刺、骨头)、腐蚀性物质误服(强酸、强碱)、医源性操作(内镜检查、食管支架置入)、剧烈呕吐引发的Mallory-Weiss撕裂,以及放射性食管炎等。不同病因导致的损伤机制存在差异,例如异物卡顿多造成局部黏膜划伤或穿孔,而腐蚀性物质可引发全层食管坏死。
二、食管损伤的典型症状及病理机制
1.吞咽疼痛与困难
急性期表现为胸骨后灼痛或刺痛,疼痛程度与损伤深度相关,浅表黏膜损伤可能仅引起进食时短暂不适,深部肌层或穿孔性损伤则导致持续性剧痛,伴吞咽动作加重。研究显示,约78%的食管异物损伤患者主诉吞咽疼痛,其中32%出现完全性吞咽困难。
2.消化道出血
黏膜损伤可引发少量渗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腐蚀性食管炎患者出血风险更高,一项纳入156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23%的强酸误服患者出现大量呕血,需紧急内镜止血。
3.胸骨后烧灼感
化学性损伤或反流性食管炎继发损伤时,胃酸刺激受损黏膜引发持续烧灼感,夜间平卧时加重,与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相似但程度更剧烈。
4.发热与全身症状
深部感染或穿孔导致纵隔炎时,患者可出现高热(体温>38.5℃)、寒战、白细胞计数升高(>10×10/L)等全身感染表现,需紧急处理。
5.颈部或胸部皮下气肿
食管穿孔后气体进入纵隔及皮下组织,触诊可发现颈部或胸壁捻发感,约15%的穿孔患者以此为首发表现,提示病情危重。
三、特殊人群的食管损伤特点
1.老年患者
因食管蠕动减弱、黏膜萎缩,异物滞留风险增加,且对疼痛反应迟钝,易延误就诊。研究显示,65岁以上患者食管异物穿孔发生率是青年人的2.3倍。
2.儿童患者
误吞异物风险高,纽扣电池等特殊异物可在2小时内造成食管全层坏死,需紧急取出。儿童主诉模糊,家长需密切观察拒食、流涎、呕吐等非特异性表现。
3.妊娠期女性
激素水平变化导致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反流风险增加,轻微损伤可能引发严重炎症。治疗时需避免放射性检查,优先选择超声内镜评估。
四、诊断与鉴别要点
1.影像学检查
胸部CT可明确穿孔位置及纵隔积气,食管造影(钡餐或碘剂)显示造影剂外漏为确诊依据,但急性期需谨慎使用以防加重损伤。
2.内镜检查
损伤后24小时内内镜可评估损伤范围及深度,指导治疗决策。但腐蚀性损伤后48小时内禁行内镜,以防二次损伤。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提示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CRP)>50mg/L提示严重炎症。
五、治疗原则与注意事项
1.保守治疗
浅表黏膜损伤可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抑制胃酸,联合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促进愈合。需严格禁食24~48小时,逐步过渡至流食。
2.内镜治疗
适用于局限性穿孔(<2cm)或异物取出后修复,内镜下夹闭或钛铗封闭可避免开胸手术。
3.手术治疗
纵隔感染、大范围穿孔或保守治疗失败时需手术,常用术式包括食管切除+胃代食管术。
4.特殊人群用药禁忌
儿童避免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孕妇慎用质子泵抑制剂(孕早期禁用奥美拉唑),老年患者需调整剂量预防药物蓄积。
六、预防措施与健康指导
1.饮食安全
进食时避免谈笑,细嚼慢咽,儿童玩具选择需排除小零件风险。
2.高危物质管理
强酸、强碱类物质需加锁存放,误服后禁止催吐,立即饮用牛奶或蛋清中和。
3.医源性操作规范
内镜检查后2小时内禁食,观察有无胸痛、发热等并发症。
4.长期随访
腐蚀性食管炎患者需定期内镜监测食管狭窄,发生率可达35%,必要时行球囊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