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涨奶副乳由乳房乳汁过多、乳腺管不通及胚胎期乳腺始基未完全退化等致,可通过合理哺乳与排空乳汁、局部按摩、穿戴合适内衣、适当运动来消除,还需长期观察乳房副乳情况,异常时及时就医。
一、产后涨奶副乳产生的原因
产后涨奶是因为乳房内乳汁过多,乳腺管不通畅等原因导致乳房胀满。而副乳是除正常乳房外出现的多余乳房组织,多因胚胎发育时期乳腺始基未完全退化所致,产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会使副乳也出现类似乳房的变化,如涨奶等情况。
二、消除产后涨奶副乳的方法
(一)合理哺乳与排空乳汁
按需哺乳: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哺乳,一般产后半小时内即可让婴儿吸吮乳房。婴儿的吸吮可以刺激乳汁分泌,也能帮助疏通乳腺管。对于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根据婴儿的需求进行哺乳,大约2-3小时哺乳一次,两侧乳房交替喂养,保证两侧乳房都能被充分吸吮,这样可以避免一侧乳房乳汁淤积导致涨奶,同时也能对副乳区域产生类似的刺激,促进乳汁排出。例如有研究表明,正确的按需哺乳能有效减少乳房涨奶的发生概率,并且对副乳区域的乳汁排出也有积极作用。
借助吸奶器:如果婴儿不能将乳汁完全吸吮干净,或者妈妈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哺乳,可以使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使用吸奶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型号,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确保将乳房内的乳汁尽量排空。吸奶器的使用可以缓解涨奶的不适,同时也有助于副乳区域乳汁的排出,防止副乳出现肿胀等情况。
(二)局部按摩
乳房按摩:妈妈可以在哺乳前用热毛巾湿敷乳房3-5分钟,然后用双手从乳房外侧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将淤积的乳汁向乳头方向推动。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引起疼痛。对于副乳区域,同样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轻柔按摩,从副乳的外侧向内侧方向按摩,促进副乳内的乳汁排出。按摩可以促进乳腺管的通畅,减少乳汁淤积,对消除涨奶和副乳的不适有一定帮助。
注意事项:按摩时要观察自身身体状况,如果在按摩过程中出现乳房疼痛加剧、发热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按摩并咨询医生。同时,按摩要在产后身体恢复良好的情况下进行,对于剖宫产的妈妈,要注意避免过度牵拉伤口。
(三)穿戴合适的内衣
选择正确尺码的内衣:产后妈妈的乳房会发生变化,要选择尺码合适、具有良好支撑性的内衣。合适的内衣可以对乳房和副乳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防止乳房下垂,同时也能减少乳房和副乳在活动过程中受到的挤压,有利于乳腺管的通畅,减少涨奶的发生。内衣的材质要选择棉质、透气性好的,避免穿着过紧的内衣,以免影响乳房的血液循环和乳汁排出。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体型较为特殊的妈妈,如肥胖或体型消瘦的妈妈,要选择专门为产后妈妈设计的内衣,确保内衣既能提供合适的支撑,又不会给身体带来额外的不适。肥胖妈妈选择内衣时要注意内衣的弹性和包容性,消瘦妈妈则要注意内衣的贴合度。
(四)适当运动
产后早期运动:产后身体恢复良好的妈妈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运动,如产后瑜伽中的一些简单乳房保健动作。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乳腺管的通畅,减少乳汁淤积。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引起身体过度疲劳。例如一些简单的扩胸运动、手臂上举运动等,这些运动可以间接对乳房和副乳区域产生影响,促进乳汁排出和局部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剖宫产的妈妈要在伤口完全愈合后再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种类。运动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恢复情况进行调整,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乳房明显不适,应停止运动并咨询医生。
三、长期观察与就医情况
长期观察:产后妈妈要长期观察乳房和副乳的情况,包括乳房的大小、质地、有无肿块,副乳的大小、有无疼痛等。如果发现乳房或副乳区域出现异常变化,如肿块逐渐增大、疼痛持续不缓解、出现红肿等情况,要引起重视。
及时就医:当通过上述自我护理方法无法缓解涨奶和副乳的不适,或者出现乳房或副乳区域的异常变化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检查和诊断,可能会进行乳腺超声等检查,以排除乳腺炎、副乳异常增生等疾病的可能,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建议。例如,如果确诊为乳腺炎,可能需要进行抗感染等治疗;如果副乳出现异常增生等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手术等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