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与肠胃炎本质相同,由感染(细菌、病毒等)、药物刺激、饮食不当、过敏等致胃肠黏膜炎症。感染因素中细菌、病毒感染有不同特点,非感染因素中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各有影响;症状上共同有腹痛、腹泻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分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对症治疗(止吐、止泻)、抗感染治疗(细菌用抗生素,病毒多对症支持),需依不同人群综合诊治。
一、概念内涵
胃肠炎与肠胃炎本质是相同的,都指的是胃和肠道的炎症。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黏膜的炎症性病变。通常是由于感染(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药物刺激、饮食不当(食用不洁食物、过度饮酒等)、过敏等因素导致。
二、病因方面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例如,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后,细菌在胃肠道内繁殖,引发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感染风险有差异,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因接触被细菌污染的物品后经口感染。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多见于婴幼儿,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易造成暴发流行。
非感染因素:
饮食不当:成年人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刺激胃肠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引发炎症;青少年如果经常暴饮暴食,或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也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炎症表现。
药物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从而诱发胃肠炎,不同年龄人群使用此类药物时都需谨慎,尤其是老年人本身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受影响。
三、症状表现
共同症状:都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腹痛一般为腹部不适或隐痛,腹泻程度可轻可重,轻者每日数次,重者可达十余次,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等。恶心、呕吐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胃肠炎时腹泻症状可能更为明显,由于儿童体液调节功能较差,频繁腹泻易导致脱水,表现为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眼眶凹陷等,需要格外关注,及时采取补液等措施。而婴幼儿还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因为其免疫系统相对脆弱,感染后更容易引发全身反应。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腹痛、腹泻程度可能较轻,但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下降,一旦发生腹泻呕吐,很容易出现脱水、低钾血症等严重情况。
四、诊断方面
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包括起病诱因、症状出现的时间、症状的具体表现等。对于儿童,还会询问近期的饮食情况、接触史等,以了解可能的感染源。
体格检查:会进行腹部查体,一般可发现腹部有不同程度的压痛,但无特异性。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肠道黏膜损伤情况。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不同年龄人群的血常规指标参考范围略有不同,儿童的白细胞正常范围与成年人不同,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具体年龄来判断血常规结果是否异常。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休息: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需要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儿童应保证充足的睡眠,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饮食调整:发病期间建议清淡饮食,如给儿童提供米汤、稀粥等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成年人也应暂时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对症治疗:
止吐:如果呕吐严重,可使用一些药物缓解症状,但儿童应谨慎使用,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非药物止吐方法,如适当休息、少量多次饮用温水等。
止泻:对于腹泻明显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止泻药物,但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反应。
抗感染治疗:
细菌感染:如果明确是细菌感染引起,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但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禁忌,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抗生素。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一般具有自限性,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常规治疗。
总之,胃肠炎和肠胃炎是同一类疾病的不同表述,在各方面的情况基本一致,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综合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