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痉挛是胃部肌肉强烈收缩致上腹部突发剧烈绞痛等表现,常见原因有饮食因素(如食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胃部疾病(如胃溃疡、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神经因素(精神紧张等);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上腹痛伴恶心呕吐等;诊断靠症状表现和病史,需与胆囊炎等鉴别;治疗有非药物干预(保暖、调整饮食、放松身心);预防要合理饮食、关注情绪健康、积极治疗胃部疾病。
一、胃痉挛的定义
胃痉挛是胃部肌肉强烈收缩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上腹部突发的剧烈疼痛,疼痛性质多为绞痛。
二、胃痉挛的常见原因
1.饮食因素
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例如大量进食刚从冰箱取出的冷饮、辣椒等,这些刺激性物质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痉挛。年轻人由于饮食习惯不规律,喜欢吃这类刺激性食物,较易因饮食因素引发胃痉挛;而儿童若家长未注意控制其冷饮等摄入,也可能因饮食刺激导致胃痉挛。
暴饮暴食也是常见诱因,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加重胃的消化负担,导致胃部肌肉功能紊乱,引发胃痉挛。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暴饮暴食出现胃痉挛,尤其在聚餐等场合,暴饮暴食情况较多见。
2.胃部疾病
胃溃疡患者,溃疡面受到胃酸刺激时,容易引起胃痉挛。胃溃疡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有胃溃疡病史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胃痉挛发作。
胃炎患者,胃黏膜存在炎症,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也可能引发胃痉挛。例如患有慢性胃炎的中老年人,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较易因不良刺激出现胃痉挛。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进而可能导致胃痉挛的发生。各年龄段人群都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可能,感染后若未得到有效治疗,容易反复出现胃痉挛相关症状。
3.神经因素
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情绪因素可通过神经调节影响胃部肌肉的运动,导致胃痉挛。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群,如上班族,较易因神经因素引发胃痉挛;儿童若学习压力过大等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三、胃痉挛的临床表现
1.疼痛特点
疼痛突发且较为剧烈,多为上腹部的绞痛,疼痛程度可因人而异,严重时患者可能难以忍受,表现出蜷曲身体、面色苍白等症状。
2.伴随症状
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胃痉挛导致胃部蠕动异常,引起恶心、呕吐反应。
四、胃痉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突发上腹部剧烈绞痛等,结合患者的病史,包括饮食情况、既往胃部疾病史等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能会建议进行胃镜检查等,以明确胃部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例如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判断是否有胃溃疡、胃炎等病变。
2.鉴别诊断
需要与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鉴别,胆囊炎、胆结石引起的疼痛多在右上腹,且疼痛特点、伴随症状等与胃痉挛有所不同。通过腹部B超等检查可以辅助鉴别。
五、胃痉挛的治疗与非药物干预
1.非药物干预
保暖:对于因着凉等引起的胃痉挛,通过热敷上腹部可以缓解胃部肌肉的紧张,减轻疼痛。例如用热水袋等热敷上腹部,温度适中,避免烫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着凉引起胃痉挛时都可以采用保暖热敷的方法,但儿童皮肤较娇嫩,要注意控制热敷温度和时间。
调整饮食:发作时应避免进食,让胃部得到休息,待疼痛缓解后,可适量饮用温水等温和的饮品,逐渐过渡到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等。儿童胃痉挛发作时,家长要注意控制其饮水和进食量,避免加重胃部负担。
放松身心:对于因精神因素引起的胃痉挛,通过深呼吸、放松肌肉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有助于减轻胃痉挛症状。成年人可通过深呼吸练习等放松,儿童则可通过家长安抚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
六、胃痉挛的预防措施
1.合理饮食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过多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例如养成每天三餐定时的习惯,儿童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过多食用零食等。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防止因细菌等感染引起胃部疾病进而导致胃痉挛。
2.关注情绪健康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缓解压力,通过适当的方式如运动、听音乐等放松自己。上班族可以利用工作间隙进行简单运动放松,儿童则可通过玩耍等方式缓解压力。
3.积极治疗胃部疾病
对于患有胃溃疡、胃炎等胃部疾病的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控制病情发展,降低胃痉挛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治疗胃部疾病时都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进行相关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