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包含荨麻疹,二者均与免疫系统异常相关,又有不同。过敏范围广,有多种表现及多样过敏原触发;荨麻疹是皮肤过敏反应,有特定风团表现及常见过敏原。不同人群有特点,儿童易因免疫未完善、食物及感染发病,需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谨慎用药护理;成年人诱因与工作生活环境等有关,需关注并避过敏原,严重反复及时就医;老年人因免疫力下降、药物等易过敏,表现可能不典型,恢复慢,要记录过敏原、告知基础病和用药情况并注意皮肤护理。
区别
定义与表现
过敏是机体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免疫系统发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呼吸道过敏(如过敏性鼻炎,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消化道过敏(如食物过敏,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皮肤过敏等多种类型。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皮肤过敏反应,典型表现为皮肤上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伴明显瘙痒,风团通常在数小时内消退,但此起彼伏,新的风团不断出现。
过敏原种类及触发方式
过敏的过敏原种类繁多,吸入性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皮屑等;食入性过敏原包括牛奶、鸡蛋、鱼虾、坚果等食物,以及某些药物等;接触性过敏原有化妆品、金属饰品、某些植物等。过敏原通过吸入、食入、接触、注射等多种方式触发过敏反应。
荨麻疹的常见过敏原包括食物(如鱼虾、贝壳类、坚果、牛奶、鸡蛋等)、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感染因素(如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昆虫叮咬、精神因素等。其触发方式主要是通过上述过敏原引发皮肤局部的免疫炎症反应导致风团形成。
发病机制细节
一般过敏反应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以Ⅰ型超敏反应为例,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IgE抗体,IgE抗体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Fc受体(FcεRⅠ)结合,使机体处于对该过敏原的致敏状态。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即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促使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生物活性介质,从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导致相应的过敏症状,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发病机制有差异,如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机制各有不同。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有关。当各种诱因导致皮肤局部的肥大细胞被激活,细胞内的颗粒迅速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组胺作用于皮肤的小血管,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进入组织间隙,形成风团;同时,组胺还能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另外,白细胞三烯、前列腺素D2等炎症介质也参与了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不同类型的荨麻疹(如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物理性荨麻疹等)发病机制略有不同,例如慢性荨麻疹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等关系更密切,存在自身抗体参与导致病情反复。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发生过敏相关问题。在荨麻疹方面,儿童食物过敏较为常见,如牛奶、鸡蛋等,且儿童荨麻疹可能与感染因素关系更紧密,病毒感染是儿童急性荨麻疹的常见诱因。对于儿童过敏,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儿童对某种食物过敏,应严格避免食用该食物。在护理儿童荨麻疹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儿童搔抓皮肤导致感染,由于儿童皮肤较娇嫩,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缓解瘙痒等症状。
成年人
成年人过敏的诱因可能与工作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例如长期接触某些职业性过敏原(如化工原料等)容易引发过敏。成年人荨麻疹可能与精神压力、慢性疾病等因素相关,精神紧张可能诱发或加重荨麻疹。成年人在应对过敏时,需要更关注自身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过敏原,积极寻找并避免接触过敏原,同时,如果荨麻疹症状严重或反复不愈,应及时就医进行系统检查和治疗。
老年人
老年人免疫力下降,过敏反应的发生可能与基础疾病、药物等因素有关。老年人过敏时,要注意药物引起过敏的可能性增加,因为老年人常服用多种药物,某些药物可能成为过敏原。在荨麻疹的表现上,老年人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且恢复相对较慢。老年人应对过敏时,要详细记录可能的过敏原,包括药物、食物等,在就医时告知医生自身的基础疾病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同时要注意皮肤护理,预防因瘙痒搔抓引起皮肤损伤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