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肝症状表现涵盖多方面:典型症状有全身性症状,如持续3-7天乏力、约60%-80%患者低热、85%以上患者食欲减退;肝区特异性表现,如右上腹季肋区疼痛、可触及肿大肝脏、部分患者出现黄疸前驱症状。黄疸期特征性表现包括皮肤黏膜改变,如皮肤巩膜黄染、约30%患者皮肤瘙痒;消化系统症状加重,如约70%患者恶心呕吐、65%患者腹胀、大便颜色变浅。实验室检查相关症状有肝功能异常表现,如血清转氨酶显著升高、胆红素代谢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病毒学指标变化,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e抗原阳性、核心抗体IgM阳性。特殊人群症状有差异,5岁以下儿童常表现为非典型症状,肝脾肿大发生率达70%;60岁以上患者症状常不典型,并发症发生率高。症状鉴别要点是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区分。症状监测与就医指征包括病情进展监测建议,如每日监测体温、尿色变化,每周复查肝功能;紧急就医情况,如出现呕血或黑便、腹胀伴腹壁静脉曲张等。
一、急性乙肝的典型症状表现
1.1全身性症状
急性乙肝患者常出现持续3~7天的乏力感,程度从轻度倦怠到无法进行日常活动,与病毒复制导致的肝脏代谢功能下降直接相关。约60%~80%的患者伴有低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波动,这是机体免疫系统激活的标志性反应。消化道症状尤为突出,85%以上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尤其对油腻食物产生明显厌恶感,这与肝脏分泌胆汁减少导致脂肪消化障碍有关。
1.2肝区特异性表现
右上腹季肋区疼痛是重要体征,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疼痛程度与肝脏肿大程度呈正相关。查体时可触及肿大的肝脏,边缘钝圆,质地中等,触痛明显。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前驱症状,表现为尿液颜色加深呈浓茶色,这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尿胆原排泄增加所致。
二、黄疸期特征性表现
2.1皮肤黏膜改变
黄疸出现后,皮肤巩膜黄染是典型体征,黄疸指数可达50~150μmol/L。皮肤瘙痒发生率约30%,与胆汁酸沉积在皮肤真皮层刺激神经末梢有关。黏膜黄染多从眼结膜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皮肤,严重者可出现皮肤抓痕。
2.2消化系统症状加重
此阶段约70%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出现胆汁反流。腹胀发生率达65%,与肠蠕动减慢和门静脉高压导致的肠壁水肿有关。大便颜色变浅呈陶土样,是胆道梗阻的典型表现,提示病情进入高峰期。
三、实验室检查相关症状
3.1肝功能异常表现
血清转氨酶(ALT/AST)显著升高是重要指标,ALT通常超过正常值上限10~50倍,AST升高幅度略低。胆红素代谢异常表现为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同步升高,DBil占比超过35%提示梗阻性黄疸可能。凝血功能异常可见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有关。
3.2病毒学指标变化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确诊依据,急性感染期多呈强阳性。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血清HBVDNA定量可达10^6~10^9copies/ml。核心抗体IgM(抗-HBcIgM)阳性是急性感染的特异性标志,其滴度与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
四、特殊人群症状差异
4.1儿童患者特点
5岁以下儿童急性乙肝常表现为非典型症状,约40%患儿仅出现轻度乏力、食欲减退,黄疸发生率较成人低(约55%)。但儿童更易出现肝脾肿大,发生率达70%,且肝脏质地较软。需特别注意儿童出现精神萎靡、持续哭闹等神经症状,可能提示肝性脑病早期表现。
4.2老年患者表现
60岁以上患者急性乙肝症状常不典型,仅35%出现典型黄疸,但并发症发生率高。易合并呼吸系统感染,表现为咳嗽、咳痰加重。消化系统症状更突出,约65%出现顽固性恶心呕吐,需警惕电解质紊乱。老年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更明显,PT延长超过5秒者预后较差。
五、症状鉴别要点
5.1与药物性肝损伤鉴别
药物性肝损伤多有明确用药史,潜伏期1~4周,ALT升高幅度通常小于10倍正常值,黄疸出现较晚。而急性乙肝ALT升高更显著,且多伴有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
5.2与酒精性肝病区分
酒精性肝病多有长期饮酒史(男性>40g/d,女性>20g/d),AST/ALT比值>2,γ-GT显著升高。急性乙肝无饮酒史,AST/ALT比值多<1,γ-GT升高幅度较小。
六、症状监测与就医指征
6.1病情进展监测
建议每日监测体温、尿色变化,每周复查肝功能。当出现持续高热>39℃、黄疸进行性加重、意识改变时,提示病情恶化可能。
6.2紧急就医情况
出现呕血或黑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腹胀伴腹壁静脉曲张提示门静脉高压,均需立即就医。儿童出现持续高热>3天、拒食伴脱水表现,老年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呼吸急促,均属危急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