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引起,属肠道传染病,介绍了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病原学中志贺菌分4群等且内毒素、外毒素致病;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为粪-口,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有急性(普通、轻型、中毒型)和慢性;诊断靠粪便常规、细菌培养、血常规;治疗急性用抗菌及对症支持,中毒型综合抢救,慢性综合治疗;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定义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经口进入人体后,会侵袭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和肠道病变。
二、病原学
志贺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无鞭毛、荚膜和芽孢,有菌毛。根据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志贺菌可分为4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和40余血清型,我国以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为主。志贺菌产生的内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可引起发热、毒血症等全身症状;其产生的外毒素(志贺毒素)具有神经毒性、细胞毒性和肠毒性,可导致神经系统症状、肠黏膜细胞坏死等。
三、流行病学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在急性期排出大量病菌,是重要传染源;带菌者包括健康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和慢性带菌者,他们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持续排出病菌,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志贺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源、食物、手或生活用品等,健康人接触后经口感染。例如,水源被污染后可引起暴发流行;食物被志贺菌污染,如未煮熟煮透的被污染食物,人食用后易发病。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发病较多,可能与儿童的卫生习惯较差、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等因素有关;成人中则以老年患者、体弱患者和饮食卫生习惯不良者等更为易感。
四、临床表现
急性细菌性痢疾
普通型(典型):起病急,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伴有腹痛、腹泻,初为稀水样便,1-2天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十余次至数十次,有里急后重感(即排便不尽感)。患者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轻型(非典型):症状较轻,可仅有轻度腹泻,大便有黏液但无脓血,里急后重不明显,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
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突然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迅速出现精神萎靡、面色灰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反复惊厥等严重中毒症状,而肠道症状较轻,可无明显腹痛、腹泻,常需经直肠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取粪便检查才发现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又可分为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如面色苍白、皮肤花纹、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脑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如头痛、呕吐、嗜睡、昏迷、抽搐等)和混合型(具有上述两型或三型的表现,病情最为严重)。
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未愈者即为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黏液脓血,可伴有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病情迁延不愈,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长期慢性腹泻可能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生长迟缓等。
五、诊断
粪便常规检查:外观可见黏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脓细胞和红细胞,如有巨噬细胞则更有助于诊断。
粪便细菌培养:是确诊细菌性痢疾的重要依据。在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新鲜粪便的脓血部分,及时送检,可提高阳性率。通过细菌培养和鉴定能明确志贺菌的菌种和血清型,有助于指导治疗和了解流行菌株情况。
血常规检查:急性期患者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多增高,慢性患者可有贫血表现。
六、治疗原则
急性细菌性痢疾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应避免使用)、头孢菌素类等。同时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时给予退热治疗,腹泻严重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需采取综合抢救措施,包括迅速降温、抗休克、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等。慢性细菌性痢疾则需要综合治疗,除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外,还可能需要调整肠道菌群等治疗。
七、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对患者应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为止。对带菌者要及时发现并进行管理,避免其从事饮食、托幼等工作。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卫生和饮水卫生管理,确保食物煮熟煮透,不饮用生水,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前、便后等。
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尚无理想的细菌性痢疾疫苗,可通过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群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来降低感染风险。对于儿童等易感人群,要特别注意其生活环境的卫生,减少感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