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性穿孔可从诊断、治疗、术后护理与康复、预防等方面进行应对。诊断包括有胃溃疡病史、突发剧烈腹痛等临床表现及立位腹平片见膈下游离气体等辅助检查;治疗分非手术(适用于特定情况,包括禁食等措施)和手术(单纯穿孔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等);术后护理涉及体位、饮食、并发症预防观察及康复指导;预防需积极治疗胃溃疡、调整生活方式。
一、胃溃疡性穿孔的诊断
1.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多有胃溃疡病史,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呈刀割样或烧灼样,迅速波及全腹,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可因体位改变而加重,如平卧位时疼痛可能更明显,坐位或蜷曲位时稍可缓解。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胃溃疡性穿孔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腹痛等症状可能较剧烈且变化快;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腹痛程度可能不如年轻人剧烈,但需警惕病情进展隐匿性。
体征:腹部体征主要表现为全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呈“板状腹”,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X线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是诊断胃溃疡性穿孔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病情较重不能站立的患者,可采用卧位X线检查。腹部CT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腹腔内情况,包括穿孔部位、腹腔积液等情况,尤其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穿孔或合并其他复杂情况的患者,CT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不同年龄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可能因身体状况等因素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在进行X线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
二、胃溃疡性穿孔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穿孔小、腹膜炎局限、一般情况良好的患者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但非手术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病情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转为手术治疗。
治疗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胃内容物继续漏入腹腔;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根据可能的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针对常见的胃肠道细菌感染,可选用头孢类等抗生素;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
2.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单纯穿孔修补术:适用于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彻底性溃疡手术的患者。通过简单的穿孔缝合来控制穿孔,后续再考虑针对胃溃疡的进一步治疗。
胃大部切除术:适用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溃疡有恶变可能或穿孔时间短、腹腔污染轻的患者。通过切除病变的胃组织,从根本上解决胃溃疡的问题。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胃溃疡的具体情况等。例如儿童患者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在充分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三、胃溃疡性穿孔的术后护理与康复
1.术后一般护理
体位:患者麻醉清醒后,若血压平稳,可采取半卧位,有利于腹腔引流,使炎症局限,减轻中毒症状。
饮食:术后禁食,通过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等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待胃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可逐渐给予流质饮食,再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食。饮食的过渡需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进行,注意遵循从少到多、从稀到稠的原则。
2.并发症的预防与观察
腹腔感染: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腹痛、腹胀等情况,若出现体温持续升高、腹痛不缓解或加重等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腹腔感染,需及时处理。
吻合口瘘:对于行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需观察有无发热、腹痛、腹腔引流液异常等情况,一旦出现吻合口瘘相关表现,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康复指导
休息与活动:患者术后应注意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一般术后早期可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病情允许后可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肠粘连等并发症。但活动量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避免过度劳累。
胃溃疡的后续治疗:患者出院后需继续针对胃溃疡进行治疗,如规律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等,同时要注意定期复查,监测胃溃疡的恢复情况以及有无复发等。不同年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在康复期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老年患者要注意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变化,遵医嘱进行后续治疗。
四、胃溃疡性穿孔的预防
1.积极治疗胃溃疡
对于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要遵循医嘱规范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胃镜等相关检查,以控制胃溃疡病情,降低穿孔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患者治疗胃溃疡的药物选择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若发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谨慎选择药物;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疾病,在选择治疗胃溃疡药物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2.调整生活方式
饮食: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例如,合理安排一日三餐,保证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
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胃肠道功能的正常运转。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加重胃黏膜的损伤,增加胃溃疡及穿孔的发生风险,所以要尽量戒烟限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