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流繁殖产毒致急性全身性感染病,儿童因免疫等因素易入侵,机体免疫反应与感染情况相关,有一般及局部感染灶表现,实验室检血常规等、影像学助诊断,治疗需抗感染及支持,早期治预后好,可通过增强免疫等预防。
一、急性败血症的定义
急性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二、发病机制相关要点
(一)病原菌入侵途径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更易通过皮肤破损处、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让病原菌入侵。例如婴幼儿的呼吸道黏膜娇嫩,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后引发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新生儿脐部是相对薄弱的部位,若护理不当,病原菌可通过脐部侵入血流。
生活方式与病史影响: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利于病原菌生长繁殖,且其自身免疫功能可能因疾病受到一定影响,更易发生败血症;长期住院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也是败血症的易感人群。
(二)机体免疫反应
当病原菌进入血流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会参与吞噬病原菌的过程。但如果病原菌毒力较强或机体免疫功能不足,病原菌在血流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方面
(一)一般症状
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以上,且体温波动较大,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弛张热或稽留热。不同年龄患者发热表现略有差异,儿童可能因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发热时伴随寒战等表现更明显。
寒战:与发热常相继出现,由于病原菌释放的毒素作用于机体,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收缩而出现寒战。
乏力、纳差:患者会感觉全身无力,食欲明显下降,这是因为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代谢紊乱所致。
(二)局部感染灶表现
部分患者可发现原发感染灶,如皮肤感染时可见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肺部感染时可伴有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泌尿系统感染时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不同部位的原发感染灶有其相应的典型表现,这与感染发生的部位相关,年龄不同也可能影响局部表现的典型程度,例如小儿泌尿系统感染时局部症状可能不典型,更易被忽视。
四、诊断相关内容
(一)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明显升高,可超过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见核左移现象。但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不升高甚至降低,但中性粒细胞比例仍可能增高。
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血液标本,多次送检可提高阳性率。通过血培养可以明确病原菌的种类,从而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不同年龄患者血培养的操作及结果解读需考虑其生理特点,例如新生儿血培养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污染。
(二)影像学检查
对于怀疑有深部组织感染或脓肿形成的患者,可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检查用于肺部感染的辅助诊断;腹部超声或CT检查有助于发现腹腔内的感染病灶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明确感染的部位和范围,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不同年龄患者影像学检查的选择和解读需结合其生长发育特点等因素。
五、治疗原则
(一)抗感染治疗
一旦怀疑或确诊败血症,应尽早使用抗生素。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其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且有效的抗生素;老年人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药物的代谢特点,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
(二)支持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病情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保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对于小儿患者,由于其体液调节功能不完善,更要密切监测水电解质情况,及时调整补液方案;老年人则要考虑其心肾功能状况,合理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
营养支持: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保证患者的能量需求,促进机体恢复。可以通过口服、鼻饲或静脉营养等方式补充营养,不同年龄患者的营养需求不同,例如婴儿需要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的营养物质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六、预后及预防要点
(一)预后
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改善预后。但如果病情延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所差异,儿童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有基础疾病等情况也会影响预后;老年人本身各器官功能衰退,预后相对儿童和青壮年更差。
(二)预防
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对于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摄入,以促进免疫系统发育;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有氧运动等。
注意皮肤黏膜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如有破损要及时处理;注意口腔卫生,对于儿童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
合理使用医疗操作和药物: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医源性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耐药菌产生而增加感染败血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