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层有炎症改变但无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药物及其他因素,有腹痛、消化不良等表现,可通过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预后较好,可通过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预防。
一、非萎缩性胃炎的定义
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它是指胃黏膜层发生炎症性改变,但没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一定影响,但尚未出现胃腺体减少、胃黏膜变薄等萎缩性改变的情况。
二、发病原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定植在胃内的一种细菌,它可以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大量研究表明,约50%-80%的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全球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在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较高,儿童、老年人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感染后易引发胃部炎症。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与家庭密切接触、不良卫生习惯等有关;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衰退等因素,也较易感染。
2.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引发炎症;长期食用辛辣、过烫、过酸等刺激性食物,会反复损伤胃黏膜,增加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喜欢吃麻辣烫、火锅等辛辣食物的人群,胃黏膜经常受到刺激,患非萎缩性胃炎的几率比饮食清淡人群高。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减弱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增加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概率。吸烟者患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较不吸烟者高。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其合成减少会使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等的侵蚀,从而引发炎症。不同年龄人群服用此类药物时需谨慎,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较弱,服用后发生胃黏膜损伤的风险可能更高。
4.其他因素: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增加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可能。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胆囊炎、糖尿病等)也可能影响胃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非萎缩性胃炎。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可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多表现为哭闹、腹部不适等;老年人腹痛症状可能不典型,疼痛程度较轻但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消化不良:常见症状有腹胀、早饱、嗳气等。患者进食后食物在胃内排空延迟,导致腹胀;过早有饱腹感,即早饱;胃内气体积聚可引起嗳气。例如,进食少量食物就感觉腹部胀满,且经常有气体从口中排出。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2.体征表现:多数患者在体格检查时无明显阳性体征,少数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色泽改变等表现,还可以在直视下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有无其他病变。儿童进行胃镜检查时需要在麻醉下进行,以减少不适和恐惧;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前需要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
2.幽门螺杆菌检测
尿素呼气试验:包括碳-13和碳-14尿素呼气试验,患者口服标记的尿素胶囊后,检测呼出气体中尿素的分解产物,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方法无痛、无创,适合各年龄人群,儿童也可以进行,但碳-14呼气试验不适合孕妇及儿童。
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在胃镜检查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可同时明确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观察胃黏膜情况。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如果检测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需要进行根除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联合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的四联疗法。但儿童根除幽门螺杆菌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且药物选择和剂量需要谨慎。
去除不良因素:劝导患者戒烟戒酒,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等。对于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引起的非萎缩性胃炎,应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如能停用相关药物则尽量停用,不能停用者可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2.对症治疗
缓解腹痛:如果患者有腹痛症状,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来保护胃黏膜,减轻疼痛;也可使用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来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老年人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时要注意可能的不良反应,如腹泻、便秘等。
改善消化不良: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来促进胃排空,缓解腹胀、早饱等消化不良症状。儿童使用促胃肠动力药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
六、预后与预防
1.预后:非萎缩性胃炎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缓解,预后较好。但如果不注意去除病因,病情可能反复发作。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等,但总体预后良好。儿童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恢复情况通常也较好,但需要家长密切配合,监督其改善生活方式;老年人患者预后相对稍差,需要更关注基础疾病和药物影响等情况。
2.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食物和水,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家庭中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应实行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
养成良好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避免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愉悦,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胃部不适症状或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