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痊愈后仍感疼痛,可能与神经损伤未完全修复、神经可塑性改变、个体差异与年龄因素、炎症因子持续作用等因素有关。
1.神经损伤未完全修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会侵犯并破坏周围神经和神经节,引发炎症反应。即使皮疹消退,受损的神经可能仍处于敏感、异常放电状态,导致持续疼痛,表现为刺痛、灼痛或电击样痛。
2.神经可塑性改变
病毒感染后,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发生重构,形成“疼痛记忆”。这种神经重塑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信号过度敏感,即使原发感染已控制,仍会持续感知疼痛。
3.个体差异与年龄因素
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神经修复能力较弱,PHN发生率更高(约50岁以上患者风险显著增加)。此外,急性期疼痛剧烈、皮疹范围广的患者,后遗神经痛风险也更高。
4.炎症因子持续作用
病毒残留或局部炎症反应可能刺激神经末梢,维持疼痛信号的传递,需通过抗炎治疗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