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导致脱水的机制为肠道吸收功能受损、肠道分泌增加、腹泻导致的水分丢失过多。

1.肠道吸收功能受损
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在肠道被吸收。发生腹泻时,肠道黏膜受到病原体、毒素或其他致病因素的刺激,其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绒毛受损,吸收面积减少,使得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能力下降。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会使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受损,导致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障碍,大量水分无法被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
2.肠道分泌增加
肠道在炎症等刺激下,会增加分泌活动。炎症介质的释放会促使肠道黏膜细胞分泌大量的液体进入肠腔,导致肠腔内液体增多,进而引起腹泻。如霍乱弧菌感染时,其产生的肠毒素会激活肠黏膜细胞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增加,导致肠黏膜细胞分泌大量的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同时伴有大量水分分泌到肠腔,造成严重的水样腹泻,短时间内可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
3.腹泻导致的水分丢失过多
腹泻时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变得稀薄,每次排便都会带走大量的水分。而且,频繁腹泻使得肠道无法充分重吸收水分,进一步加剧了水分的丢失。一般来说,正常成年人每天通过粪便排出的水分约为100-200毫升,而腹泻患者每天粪便中的水分可多达数千毫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