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锐湿疣由低危型HPV感染经性接触传播,好发于生殖器及肛周等,初起丘疹渐增呈特殊形态,病理有空泡细胞;寻常疣由HPV感染经接触传播,好发于手部,丘疹粗糙坚硬,病理有相应表现。两者治疗及预后不同,儿童、妊娠期女性、免疫功能低下者患相应疾病有特殊注意事项
发病原因与病原体
尖锐湿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中的低危型,如HPV6、11型等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好发于生殖器及肛门等部位的皮肤黏膜交界处。
寻常疣:也是由HPV感染所致,不同亚型的HPV感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寻常疣,比如HPV2型易致寻常疣,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手部多见。
临床表现
尖锐湿疣:初起为细小淡红色丘疹,以后逐渐增大增多,单个或群集分布,湿润柔软,表面凹凸不平,呈乳头样、鸡冠状或菜花样突起。颜色可为红色、污灰色或正常皮色,根部常有蒂,且易发生糜烂渗液,触之易出血。好发于外生殖器、肛周等部位,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道口、会阴、肛周等,男性多见于龟头、冠状沟、包皮系带、尿道口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异物感、灼痛、刺痒或性交不适。
寻常疣:一般表现为黄豆大小或更大的丘疹,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呈灰褐色、棕色或正常皮色,可呈乳头瘤样增生。数目不等,初起多为一个,以后可发展为数个至数十个。好发于手部,如手指、手背等部位,外伤或免疫力低下时易发病,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压痛。
病理检查
尖锐湿疣:病理表现为表皮乳头瘤样增生伴角化过度,棘层上部及颗粒层可见空泡细胞,空泡细胞体积较大,胞质淡染,核浓缩深染,核周有透亮的空晕,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周围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寻常疣: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和角化不全,表皮突延长,在棘层上部和颗粒层可见空泡化细胞,其大小及数目随病程而异,越向中心,空泡化细胞越明显,颗粒层及棘层上部细胞有明显的核周空泡,核分裂象常见。
治疗与预后
尖锐湿疣:治疗方法较多,包括药物治疗(如鬼臼毒素酊等)、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电灼等)、手术治疗等,由于易复发,治疗后需定期复诊。其预后与患者自身免疫力、是否规范治疗等有关,部分患者经规范治疗可治愈,但有复发可能。
寻常疣:治疗以破坏疣体、调节局部皮肤生长、刺激局部或全身免疫反应为主要手段,可采用冷冻、激光、电灼等物理治疗,也可局部外用药物(如水杨酸等)。一般预后较好,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可痊愈,且愈后一般不复发,但手部寻常疣有时治疗较困难。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寻常疣时,因其皮肤娇嫩,在物理治疗时需更加谨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损伤;妊娠期女性患尖锐湿疣时,治疗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因为妊娠期机体免疫力变化可能导致尖锐湿疣病情变化,且要考虑分娩时通过产道感染新生儿的风险;免疫功能低下者无论是患尖锐湿疣还是寻常疣,病情可能更易加重或复发,需加强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避免接触传染源,防止反复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