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疣与尖锐湿疣在临床表现、发病部位、病原体、组织病理、治疗及预后方面存在不同。寻常疣好发于儿童青少年手部等,由低危型HPV感染,病理有特定表现,可物理治疗预后较好;尖锐湿疣通过性接触传播多见于中青年外生殖器等,由高危型HPV感染,病理有典型凹空细胞,治疗复杂易复发影响大。
临床表现方面
寻常疣: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手背、手指、足缘等处。损害初起为针尖大的丘疹,渐渐扩大到豌豆大或更大,呈圆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角化明显,触之硬固,呈灰黄、污黄或污褐色,继续发育呈乳头样增殖,摩擦或撞击时易出血。
尖锐湿疣: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多见于性活跃的中青年。好发于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皮肤黏膜湿润区。初起为单个或多个淡红色小丘疹,质地柔软,顶端尖锐,后逐渐增多增大,可呈菜花状、乳头状、鸡冠状等外观,表面易发生糜烂、渗液,触之易出血。
发病部位方面
寻常疣:常见于手部等部位,也可发生于身体其他部位。
尖锐湿疣:主要集中在生殖器、肛门等性接触相关部位。
病原体方面
寻常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中的低危型,如HPV-2、HPV-4等感染引起。
尖锐湿疣:主要由HPV中的高危型,如HPV-6、HPV-11等感染引起,这些型别与肛门生殖器部位的尖锐湿疣密切相关。
组织病理方面
寻常疣: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和角化不全,表皮突延长,在棘层上部和颗粒层可见空泡化细胞,其核深染,周围有透亮的晕。
尖锐湿疣:表皮呈乳头瘤样增生,棘层肥厚,有明显的乳头瘤样增生,表皮突增粗延长,其增生程度比寻常疣更为明显,在棘层中上部可见到典型的凹空细胞,该细胞体积较大,核大深染,核周有透亮晕,颗粒层减少、细胞核大、深染,有核分裂,但无不典型分裂象。
治疗及预后方面
寻常疣:可采用冷冻、激光、电灼等物理治疗方法,一般预后较好,少数可自行消退。儿童患者由于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物理治疗后恢复可能较快,但要注意治疗后的局部护理,避免感染。
尖锐湿疣:治疗相对复杂,可采用物理治疗、外用药物(如鬼臼毒素等,但需谨慎使用,儿童一般不首选)、免疫调节治疗等。由于其与性传播相关,在治疗时需注意性伴侣的同时检查和治疗,且容易复发,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青少年患者,要注意心理疏导和隐私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