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引起,表现为男女不同的急慢性症状,可通过涂片、培养、核酸检测诊断,以头孢曲松等治疗,及时治预后好,不及时可致并发症;尖锐湿疣由HPV感染所致,好发于生殖器等部位,有醋酸白试验、病理、核酸检测等诊断方法,可通过局部药物、物理、手术治疗,易复发,高危型感染有恶变风险,不同人群感染表现及应对不同
病原体方面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引起,淋病奈瑟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适宜在潮湿、温度35~36℃、含2.5%~5.0%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生长,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差,一般消毒剂容易将其杀灭。
尖锐湿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HPV有多种亚型,其中与尖锐湿疣关系密切的主要是HPV6、11等低危型,HPV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易生存增殖。
临床表现方面
淋病:
男性:
急性淋病:潜伏期1~10天,平均3~5天,初期尿道口灼痒、红肿及外翻,排尿时灼痛,伴尿频,尿道口有少量黏液性分泌物,24小时后症状加剧,分泌物变为黄色脓性,可伴有腹股沟淋巴结炎等。
慢性淋病:多由急性淋病治疗不彻底转变而来,症状持续存在,尿道常有痒感,排尿时有灼热感或轻度刺痛,尿流细,排尿无力,滴尿等。
女性:
急性淋病:感染后症状不如男性典型,约60%的女性淋病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见有尿道炎、宫颈炎、前庭大腺炎等,宫颈炎表现为宫颈充血、水肿、触痛,有脓性分泌物等,尿道炎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检查可见尿道口红肿、压痛。
慢性淋病:多由急性淋病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转化而来,可出现下腹坠胀、腰酸背痛、白带增多等。
尖锐湿疣:
好发部位:多见于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皮肤黏膜湿润区,男性多见于龟头、冠状沟、包皮系带、尿道口、阴茎部、会阴,同性恋者多见于肛门及直肠内;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道口、阴蒂、阴道、宫颈、会阴及肛周等。
症状表现:初期为细小淡红色丘疹,以后逐渐增大增多,单个或群集分布,湿润柔软,表面凹凸不平,呈乳头样、鸡冠状或菜花样突起,颜色可为红色、污灰色或正常皮色,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异物感、灼痛、刺痒或性交不适。
诊断方法方面
淋病:
涂片检查:取尿道或宫颈脓性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镜下可见多形核白细胞内有革兰阴性双球菌,此法对男性急性淋病的诊断阳性率较高,但对女性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
培养检查:是诊断淋病的金标准,对无症状、轻症患者等更有意义,将分泌物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或Thayer-Martin培养基,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可分离出淋病奈瑟菌。
核酸检测:包括核酸杂交及核酸扩增技术等,核酸扩增技术如PCR等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用于淋病的诊断及无症状携带者的检测。
尖锐湿疣:
醋酸白试验:用3%~5%醋酸溶液涂抹或湿敷在可疑皮损上,3~5分钟后若皮损变为白色即为阳性,可检测出亚临床感染,但有一定假阳性。
病理检查:取病变组织作病理检查,可见表皮乳头瘤样增生,棘层增厚,有挖空细胞等特征性改变,可明确诊断。
核酸检测:可检测HPV-DNA,能确定是否感染HPV及具体亚型。
治疗方面
淋病:
治疗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足量、规则用药;针对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性伴追踪,同时治疗;治疗后随诊复查;注意同时有无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及其他STDs感染。
常用药物:头孢曲松、大观霉素等,头孢曲松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对淋病奈瑟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大观霉素对淋病奈瑟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尤其适用于对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患者。
尖锐湿疣:
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局部药物治疗(如鬼臼毒素酊、咪喹莫特乳膏等)、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电灼、微波等)、手术治疗(如疣体切除术等)。
局部药物治疗:鬼臼毒素酊是细胞毒药物,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使其坏死脱落;咪喹莫特乳膏是免疫调节剂,通过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发挥作用。
物理治疗:激光治疗可直接破坏疣体;冷冻治疗是通过低温使疣体坏死脱落;电灼治疗是利用高频电刀切除疣体。
预后方面
淋病:及时诊断并正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治愈,预后较好;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引起并发症,如男性附睾炎、前列腺炎,女性输卵管炎、盆腔炎等,甚至导致不孕不育、宫外孕等不良后果。
尖锐湿疣:容易复发,部分患者可能持续感染HPV,有恶变风险,尤其是高危型HPV感染的患者,如HPV16、18型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宫颈癌等恶性肿瘤,但经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临床治愈,复发患者经再次合理治疗仍可改善预后。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感染淋病和尖锐湿疣时可能有不同表现及应对。例如,有不洁性生活史的人群更易感染这两种疾病,需提高警惕;女性孕期感染尖锐湿疣可能会对分娩造成影响,需在孕期密切监测和规范处理;儿童若通过非性接触途径感染(如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需特殊的护理和处理以避免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