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锐湿疣是HP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好发于生殖器等部位,有特征性皮损及相关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诊断;皮脂腺异位症是皮脂腺生理性变异增生疾病,好发于唇部等部位,有特定症状表现,主要靠典型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两者是完全不同疾病,无关联。
一、尖锐湿疣与皮脂腺异位症的定义及特征
1.尖锐湿疣
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以皮肤黏膜疣状增生性病变为主的性传播疾病。好发于生殖器、肛门等部位,典型皮损为单个或多个散在的淡红色小丘疹,质地柔软,顶端尖锐,后期可逐渐增多增大,形成菜花状、乳头状等外观。其发病与高危性行为、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患病,性生活活跃期人群更易感染。
2.皮脂腺异位症
是一种皮脂腺发育的生理性变异和增生性疾病。表现为唇部、口腔黏膜及外生殖器部位出现针头大小、孤立的、稍高起的黄白色小丘疹。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分泌因素、局部刺激或发育异常等有关,各年龄、性别均可发生,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
二、两者发病机制的差异
1.尖锐湿疣的发病机制
HPV病毒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微小破损侵入基底细胞,病毒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从而引起病变。其发生发展与HPV的亚型密切相关,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尖锐湿疣癌变等不良转归的重要因素,免疫功能在其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免疫抑制患者更容易患尖锐湿疣且病情易复发。
2.皮脂腺异位症的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可能是由于皮脂腺生理变异导致皮脂腺增生,局部皮脂腺的发育、分布异常是其主要原因,与HPV感染毫无关联,也不存在像尖锐湿疣那样病毒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引起细胞异常增殖的机制。
三、临床症状表现的区别
1.尖锐湿疣的临床症状
好发部位男性多见于龟头、冠状沟、包皮系带、尿道口等,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道口、会阴、宫颈等。初起为小而柔软的淡红色丘疹,逐渐增大增多,表面凹凸不平,湿润柔软,呈乳头样、菜花样或鸡冠样突起,颜色可为红色或污灰色,根部常有蒂,易发生糜烂、渗液,触之易出血。患者可伴有局部异物感、瘙痒、疼痛等症状,若病变累及尿道,可出现排尿异常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症状表现可能因免疫状态等有所不同,比如儿童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可能在感染后症状表现与成人有差异,但总体仍符合上述典型皮损特点。
2.皮脂腺异位症的临床症状
唇部损害多发生于唇红部,呈淡黄色或淡白色小丘疹,群集分布,可融合成片;口腔黏膜损害多见于颊黏膜;外生殖器部位损害多见于男性的龟头、包皮、系带,女性的大小阴唇等部位,损害为孤立的、针头大小的黄白色小丘疹,表面光滑,无自觉症状,通常在体检或无意中发现,各年龄、性别患者表现相似,一般不影响健康,但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
1.尖锐湿疣的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不洁性行为史等)、典型临床表现,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采用醋酸白试验,病变部位涂醋酸后,病灶变为白色;也可进行HPVDNA检测,能明确是否感染HPV及具体亚型;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乳头瘤样增生、棘层增厚,有挖空细胞等特征性改变,这些是诊断尖锐湿疣的重要依据,不同年龄患者在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时,细胞形态学改变符合上述特征即可确诊。
2.皮脂腺异位症的诊断
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病史等进行诊断。一般通过视诊即可初步诊断,若需进一步明确,可结合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病理表现为可见成熟的皮脂腺小叶,无其他异常增殖等改变,以此与尖锐湿疣进行鉴别,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通过典型外观及组织病理检查很容易区分两者。
综上所述,尖锐湿疣和皮脂腺异位症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尖锐湿疣不会引起皮脂腺异位症,两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鉴别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