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软疣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引起,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典型皮损为半球形丘疹伴中央脐凹,主要靠典型表现或活检确诊,以局部治疗等为主;尖锐湿疣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性活跃中青年多发,皮损多样,可通过多种方法诊断,治疗方法多样,女性治疗需更谨慎且关注性伴侣。
病原体方面
传染性软疣:由传染性软疣病毒(MCV)感染引起,MCV属于痘病毒科,是一种双链DNA病毒。不同型别的MCV感染可引起不同临床表现的传染性软疣,如MCV-1型主要引起成人和儿童的皮肤传染性软疣,MCV-2型与性传播相关的传染性软疣有关。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HPV是双链环状DNA病毒,有多种亚型,其中高危型HPV(如HPV16、18等)与尖锐湿疣的癌变倾向相关,低危型HPV(如HPV6、11等)主要引起尖锐湿疣的典型皮损表现。不同性别均可感染HPV引发尖锐湿疣,但在性活跃人群中更为常见,男性和女性感染HPV的概率受性行为方式等因素影响,男性可能因性接触等途径感染,女性除性接触外,分娩等过程也可能感染相关HPV亚型。
临床表现方面
传染性软疣: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多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共用毛巾等间接接触传播。典型皮损为直径2-5mm大小的半球形丘疹,呈灰色或珍珠色,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央有脐凹,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即软疣小体。皮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轻度瘙痒。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相似,但儿童由于皮肤较嫩,搔抓后可能导致皮损自身接种,使皮损数目增多。
尖锐湿疣: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好发于性活跃的中青年。皮损初起为单个或多个散在的淡红色小丘疹,质地柔软,顶端尖锐,后逐渐增多增大,可呈乳头状、菜花状、鸡冠状等多种形态。好发部位男性多见于龟头、冠状沟、包皮系带、尿道口等,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道口、会阴、肛周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异物感、灼痛、刺痒或性交不适等症状。不同性别患者好发部位有差异,男性由于外生殖器暴露等特点,更容易在上述部位出现皮损;女性会阴、肛周等潮湿部位也是好发区域,且女性感染高危型HPV后还需关注宫颈等部位是否有病变。
好发部位方面
传染性软疣:除了上述身体任何部位外,儿童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可能因接触感染源,在颈部、躯干等部位高发;成人也可在四肢等部位出现皮损,一般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倾向,各部位均可发生,只要有皮肤接触感染源的机会就可能发病。
尖锐湿疣:男性好发于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等性接触相关部位,女性除了外生殖器外,宫颈等部位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好发区域,女性由于生殖道的生理结构,HPV感染宫颈等部位的概率相对较高,且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尖锐湿疣的病情发展,比如疣体可能会增长加快等。
诊断方法方面
传染性软疣:主要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半球形丘疹、中央脐凹等特征性表现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可通过皮肤活检,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软疣小体即可确诊,软疣小体是其特征性的病理表现,在皮损处提取样本镜检可见。
尖锐湿疣:除了根据典型的皮损形态(如菜花状、乳头状等)进行初步诊断外,还可通过醋酸白试验辅助诊断,即涂抹醋酸后,病变部位变白为阳性,但该试验有一定假阳性率。另外,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可检测HPVDNA,能明确是否感染HPV及具体亚型,对于诊断和判断病情预后等有重要意义,不同诊断方法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应用差异不大,但对于女性宫颈部位的尖锐湿疣,分子生物学检测可能更有助于发现潜在的HPV感染及宫颈病变情况。
治疗方面
传染性软疣:主要治疗方法是局部治疗,如用镊子将软疣小体挤出,然后涂抹碘酊等防止感染;也可采用激光、冷冻等物理治疗方法。儿童患者由于皮肤娇嫩,物理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要注意操作的精准性,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皮肤,治疗后要加强局部护理,防止感染。
尖锐湿疣: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局部药物治疗(如鬼臼毒素酊等,但孕妇禁用)、物理治疗(激光、冷冻、电灼等)、手术治疗等。对于女性患者,尤其是孕期尖锐湿疣患者,治疗需更加谨慎,要权衡治疗对胎儿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同时要关注性伴侣的情况,必要时性伴侣也需同时检查和治疗,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