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寄生肝脏引发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因摄入虫卵经血液循环致肝脏形成包虫囊肿,高发于畜牧养殖地区,早期多无症状,随囊肿增大有相应症状,靠流行病学史、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查诊断,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部分不能手术者用药物,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肝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肝脏引发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病原体通过虫卵经口感染后,幼虫在肝脏内发育形成包虫囊肿。
二、病因与病原学
病因:主要因摄入细粒棘球绦虫卵,虫卵在消化道孵化出六钩蚴,六钩蚴经血液循环抵达肝脏并发育为包虫囊肿。
病原学:病原体为细粒棘球绦虫,其虫卵污染环境后,人经口误食是主要感染途径。
三、流行病学
高发于畜牧养殖地区,与当地畜牧养殖方式及卫生习惯密切相关,人群易感性取决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
四、临床表现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囊肿增大可出现右上腹隐痛、饱胀感等,若囊肿压迫周围组织(如胆道)可引发黄疸等相应症状。
五、诊断
流行病学史:有畜牧地区居住或接触史需高度警惕。
影像学检查:B超、CT等可见肝脏囊性占位表现。
血清学检查:辅助判断感染情况,综合以上进行诊断。
六、治疗
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原则是完整摘除包虫囊肿,避免囊液外溢导致过敏反应或种植复发。
药物治疗:部分不能手术者可考虑使用阿苯达唑等药物,但需遵循规范。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手术及药物使用需格外关注安全性,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孕妇患者:需权衡手术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谨慎制定诊疗方案。
畜牧从业者等高危人群:应加强防护,避免接触传染源,如规范处理畜牧相关排泄物、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等,降低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