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脂性皮炎与马拉色菌等微生物定植感染、皮脂分泌增多、遗传易感性及神经递质异常相关,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区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覆油腻性鳞屑等,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皮肤镜辅助诊断,需保持皮肤清洁、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刺激;唇炎分接触性(因接触过敏原致唇部肿胀红斑等)、光线性(因紫外线致唇部干燥脱屑等)、剥脱性(因不良习惯致唇部反复脱屑结痂等),结合接触史等诊断,需避免可疑过敏原、防护紫外线、纠正不良习惯、用无刺激润唇膏,儿童需关注纠正不良习惯慎用刺激产品,孕期及哺乳期女性以非药物干预为主谨慎用药。
一、溢脂性皮炎
1.病因机制:与马拉色菌等微生物定植感染、皮脂分泌增多、遗传易感性及神经递质异常相关,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升高致皮脂分泌增加为重要诱因,马拉色菌在脂溢部位过度增殖可引发炎症反应。
2.临床表现:好发于头皮、面部(如眉弓、鼻唇沟、耳后等)皮脂腺丰富区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覆油腻性鳞屑,伴不同程度瘙痒,病情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严重时可出现渗出、结痂。
3.诊断依据: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皮肤镜检查可见马拉色菌菌丝等特征性表现辅助诊断。
4.非药物干预:保持皮肤清洁,选用温和洁面产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刺激行为,防止病情加重。
二、唇炎
1.病因分类及机制:
接触性唇炎:多因接触唇膏、牙膏、食物等过敏原,引发唇部过敏反应。
光线性唇炎:与长期紫外线照射有关,紫外线使唇部皮肤细胞损伤,诱发炎症。
剥脱性唇炎:常由舔唇、咬唇等不良习惯所致,反复机械刺激破坏唇部皮肤屏障。
2.临床表现:
接触性唇炎:唇部出现肿胀、红斑、水疱,有瘙痒或灼痛感。
光线性唇炎:唇部干燥、脱屑、灼热,暴露于日光下症状加重。
剥脱性唇炎:唇部反复脱屑、结痂,影响正常唇部外观与功能。
3.诊断要点:结合接触史、光照史、不良习惯史及唇部典型表现进行诊断。
4.非药物干预:避免接触可疑过敏原,外出时佩戴口罩防护紫外线,纠正舔唇、咬唇等不良习惯,使用无刺激润唇膏保持唇部湿润。
5.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关注其舔唇、咬唇等不良习惯,家长应积极引导纠正,避免使用含刺激性成分的唇部护理产品,以防加重唇部损伤。
孕期及哺乳期女性:以非药物干预为主,谨慎使用药物,因部分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用药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