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常见良性肿瘤由扩张血窦构成内衬内皮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包绕起源于血管内皮异常增生多单发或多发大小差异大切面海绵状暗红可压缩血窦血流慢多数无症状体检发现瘤大时可有压迫症状破裂可致急腹症超声见边界清高回声结节增强CT有早出晚归强化特点MRI呈灯泡征诊断用超声CTMRI随访观察适用于无症状瘤径<5cm者瘤径≥5cm等情况可手术或介入治疗儿童需密切观察老年要综合评估基础病患者需兼顾基础病控制。
一、定义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扩张的血窦构成,血窦内衬单层内皮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包绕,起源于肝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生。
二、病理特点
多为单发,也可多发,瘤体大小差异大,小者仅显微镜下可见,大者可占据整个肝叶,切面呈海绵状,暗红色,可压缩,血窦内充满血液,血流缓慢。
三、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当瘤体较大时,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腹胀等压迫症状;若瘤体发生破裂,可导致急腹症表现,如突发右上腹剧烈疼痛、腹腔内出血等。
四、诊断方法
(一)超声检查
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回声结节,边界锐利,内部呈网络状回声,可初步筛查。
(二)增强CT
具有特征性表现,动脉期边缘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向中心扩展,延迟期病灶大部分或完全强化,呈现“早出晚归”的强化特点。
(三)MRI检查
T2加权像呈高信号,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更高,称为“灯泡征”,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原则
(一)随访观察
对于无症状、瘤体直径<5cm的患者,定期进行超声或影像学复查,监测瘤体变化。
(二)手术治疗
若瘤体直径≥5cm或有明显症状、位于肝边缘有破裂风险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切除病变肝组织。
(三)介入栓塞治疗
通过导管将栓塞剂注入瘤体供血动脉,使瘤体缺血坏死,适用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发现肝海绵状血管瘤需密切观察瘤体变化,评估瘤体增长速度及对肝脏功能的影响,若瘤体无明显增长且无症状,可继续随访,若增长迅速或出现压迫症状,需及时评估治疗方案。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全身状况,权衡手术或介入治疗的风险与瘤体潜在危害,优先考虑对全身状况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三)合并基础疾病患者
如合并肝硬化等基础疾病,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在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同时,避免对肝硬化病情产生不利影响,定期监测基础疾病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