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是少见肝脏良性病变,发病与胚胎期肝动脉发育异常致肝细胞异常增生有关,需与恶性肿瘤鉴别。一般人群多无症状,特殊人群有相应表现。影像学超声、CT、MRI各有特征表现。诊断靠影像学结合临床,确诊需病理。治疗视情况,无症状小病变随访,大或有症状则手术。随访要定期检查,关注不同人群情况。
临床表现
一般人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病变的大小、位置等有关。
特殊人群:对于儿童患者,若病变较大可能会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生长发育受一定影响,因为肝脏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代谢、合成等功能;女性患者在妊娠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对病变产生一定影响,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但相对来说妊娠对FNH本身的影响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不过一般妊娠期间主要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为主。
影像学表现
超声检查: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或等回声结节,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发现中央瘢痕及其向周围放射状分布的血管,呈“轮辐状”血流信号,这是FNH较为特征性的超声表现。
CT检查:平扫时多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与肝实质等密度,中央瘢痕在延迟期强化。
MRI检查:T1加权像多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明显,中央瘢痕在延迟扫描时呈高信号,呈“轮辐状”强化是其MRI典型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判断,最终确诊需要病理检查。病理上可见病变由正常肝细胞、Kupffer细胞、血管和平滑肌等组成,有中央瘢痕和放射状纤维分隔,无包膜但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
鉴别诊断:需与肝细胞癌、肝腺瘤等鉴别。肝细胞癌多有乙肝、丙肝病史,甲胎蛋白常升高,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与FNH不同;肝腺瘤常有口服避孕药史,女性多见,病理上无中央瘢痕等特征。
治疗与随访
治疗:对于无症状且病变较小的患者,通常采取定期随访观察的策略,因为FNH生长缓慢,恶变的可能性极低。当病变较大(直径>5cm)或出现明显症状、不能排除恶性肿瘤时,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肝部分切除术等。
随访:一般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必要时结合CT或MRI检查,动态观察病变的大小、形态等变化。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随访时要特别关注病变对肝脏功能和生长的影响,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随访间隔和检查项目;对于女性患者,妊娠期间要加强随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