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血管瘤是常见肝脏良性肿瘤多为海绵状血管瘤,发病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激素影响有关,多数无症状,较大时可压迫组织器官出现症状,通过超声、CT、MRI等检查诊断,小且无症状者观察随访,大、有症状或有破裂风险者可手术或介入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儿童患者部分可自行消退。
1.发病机制
先天性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异常导致原始血管组织残留并增殖,逐渐形成血管瘤。
激素影响:女性患者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青春期、妊娠期等雌激素水平变化较大的时期,血管瘤可能会增大,研究表明雌激素可能促进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
2.临床表现
无症状情况: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做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时发现,多见于30-5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激素水平相关。一些生活方式不规律,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可能因身体内分泌等调节受影响,增加发病风险,但目前无明确证据表明单一生活方式因素直接导致肝脏血管瘤。对于有基础肝脏病史的人群,也可能合并肝脏血管瘤。
有症状情况:当血管瘤较大时(一般直径>5cm时可能出现症状),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出现相应症状,如压迫胃肠道可引起上腹不适、腹胀、腹痛、食欲减退等;压迫胆管可能导致黄疸等。
3.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肝脏内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或无回声结节,边界清晰,有包膜,内部可见网状回声。
CT检查:增强扫描时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强化向中心扩展,延迟期病灶整体强化,呈等密度充填。
MRI检查: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且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增高,有“灯泡征”的典型表现。
4.治疗原则
观察随访:对于直径<5cm且无症状的肝脏血管瘤,一般建议定期复查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血管瘤的大小变化。儿童患者如果是肝脏血管瘤,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密切观察,因为部分儿童肝脏血管瘤可能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自行消退,但也有部分会持续存在或增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随访频率。
手术治疗:当血管瘤直径>10cm,或有明显症状,或位于肝脏边缘有破裂出血风险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肝部分切除术等。
介入治疗: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巨大血管瘤,可采用肝动脉栓塞术,通过栓塞血管瘤的供血动脉,使血管瘤缩小。但介入治疗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栓塞后综合征等。
5.预后情况
大多数肝脏血管瘤患者预后良好,经过适当治疗后一般可以恢复正常生活,定期随访观察的患者也能较好地监测病情变化。儿童患者中部分可自行消退,即使未消退,经过合理治疗后也能得到较好控制,对生长发育等一般影响较小,但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