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是起源于胆囊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常由胆囊结石、慢性炎症、胆囊息肉、胆道寄生虫感染等引发,早期症状不典型,进展期可现右上腹肿块、黄疸及全身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病理检查诊断,手术为首选治疗,化疗、放疗可辅助,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女性及有胆囊结石病史者要关注相关情况并定期检查。
胆囊癌是起源于胆囊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胆道系统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较高,预后相对较差。
病因
1.胆囊结石:大量研究表明,约70%~9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长期的胆囊结石刺激胆囊黏膜,可引起黏膜的慢性炎症、上皮增生等改变,进而导致细胞恶变。
2.胆囊慢性炎症:胆囊的慢性炎症状态可使胆囊黏膜反复损伤与修复,增加细胞恶变的风险。
3.胆囊息肉:尤其是直径>1cm的胆囊息肉,其恶变倾向相对较高,息肉不断生长刺激胆囊组织,可能引发癌变。
4.胆道寄生虫感染:如华支睾吸虫感染等,可导致胆道系统的慢性刺激,增加胆囊癌发生的可能性。
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消化不良等,易被误诊为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
2.进展期:可出现右上腹肿块,若肿瘤侵犯胆管可引起黄疸(皮肤、巩膜发黄),还可伴有消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诊断
1.影像学检查:
B超:为初步筛查手段,可发现胆囊内的占位性病变等异常情况。
CT、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肿瘤的分期等评估。
2.肿瘤标志物检测:CA19-9等肿瘤标志物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对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病理检查:是确诊胆囊癌的金标准,可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
1.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对于早期胆囊癌患者,若有手术切除机会,应积极行手术切除肿瘤及部分周围组织。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
2.化疗:可用于不能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等情况,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3.放疗:对于部分患者可起到缓解症状、控制肿瘤进展的作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差,手术耐受性可能降低,需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身体状况变化。
女性患者:在日常应关注自身胆囊相关疾病情况,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胆囊结石等高危因素的女性,更应加强胆囊相关检查。
有胆囊结石病史人群:需定期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监测胆囊结石及胆囊黏膜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如胆囊壁增厚、息肉增大等,应及时进一步评估,以便早期发现胆囊癌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