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可通过刺激中脘穴(上腹部脐中上4寸,任脉与多经交会,胃之募穴,和胃健脾等)、气海穴(下腹部脐中下1.5寸,任脉,培补元气等)、关元穴(下腹部脐中下3寸,任脉,补益元气等)、足三里穴(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等,足阳明胃经合穴,调节胃肠等)、脾俞穴(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之背俞穴,健脾和胃等)来辅助治疗,不同人群刺激各穴位时需注意相应要点。
胃下垂可通过刺激中脘穴(上腹部脐中上4寸,任脉与多经交会,胃之募穴,和胃健脾等)、气海穴(下腹部脐中下1.5寸,任脉,培补元气等)、关元穴(下腹部脐中下3寸,任脉,补益元气等)、足三里穴(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等,足阳明胃经合穴,调节胃肠等)、脾俞穴(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之背俞穴,健脾和胃等)来辅助治疗,不同人群刺激各穴位时需注意相应要点。
一、中脘穴
1.位置: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2.作用机制:中脘穴是任脉与手太阳经、少阳经及足阳明经的交会穴,为胃之募穴,具有和胃健脾、补中益气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刺激中脘穴可调节胃肠蠕动,增强胃的排空能力,对于胃下垂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二、气海穴
1.位置: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2.作用机制:气海穴属任脉,是生气之海,可培补元气、调理脾胃。刺激气海穴能调节脾胃功能,提升中气,对胃下垂导致的气虚下陷等情况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三、关元穴
1.位置: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
2.作用机制:关元穴也是任脉重要穴位,为元气所藏之处,有补益元气、调理脾胃的功效。通过刺激关元穴,有助于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对胃下垂的康复有一定帮助。
四、足三里穴
1.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2.作用机制: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被称为“足阳明胃经之要穴”。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胃肠运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的张力,对于胃下垂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人,刺激足三里穴都有一定益处,但儿童由于皮肤娇嫩等特点,刺激时要注意力度适中;老年人则可根据自身耐受情况适度刺激。对于有胃下垂病史的人群,经常刺激足三里穴有助于维持胃肠功能的稳定。
五、脾俞穴
1.位置: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作用机制: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与脾脏相应,刺激脾俞穴可以健脾和胃、利湿升清。对于胃下垂多与脾虚相关的情况,刺激脾俞穴能够调节脾脏功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升清之力,从而对胃下垂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刺激脾俞穴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刺激方法和力度,比如儿童可采用较为轻柔的按摩等方式,老年人要避免过度用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