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口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主要是HSV-Ⅰ)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激活致病。分为原发性(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有前驱症状、口腔成簇水疱溃疡等)和复发性(成人多见,口唇等部位成簇水疱溃疡),可通过典型表现诊断,需与手足口病等鉴别,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可抗病毒,预防要注意口腔卫生、增强抵抗力等,儿童和成人护理各有要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等,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儿童过度疲劳、发热性疾病后等情况,潜伏在体内神经节中的病毒被激活,就会引发疱疹性口炎。病毒首先侵犯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形成疱疹和溃疡。
二、临床表现
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前常有发热、头痛、疲乏不适、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1-2天后口腔黏膜出现成簇的小水疱,水疱壁薄、透明,易破溃形成溃疡,表面有黄白色假膜,周围黏膜充血红肿。患儿会出现哭闹、拒食、流涎等症状。病程一般为7-10天,但免疫力低下的患儿病程可能延长。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成人多见,原发性感染愈合后,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感冒、发热、过度劳累等,潜伏在三叉神经节中的病毒被激活,病毒沿神经轴突移动到口腔黏膜,引起复发。复发时病损多发生在口唇或接近口唇处,表现为成簇的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病程较短,一般1-2周可自愈。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口腔黏膜出现成簇水疱、溃疡等,结合病史,一般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病毒培养、核酸检测等以明确病毒类型。
2.鉴别诊断:需与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疾病鉴别。手足口病除口腔疱疹外,手、足、臀部也有皮疹;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咽部、软腭、悬雍垂等部位的疱疹,不累及牙龈和颊黏膜。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目前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尚无特效的根治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对于原发性疱疹性口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同时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疼痛明显者可局部使用止痛药物。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可局部使用抗病毒药物软膏。
2.预防:注意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与疱疹性口炎患者密切接触。对于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提高免疫力。对于有复发倾向的患者,应尽量避免诱发因素,如避免过度劳累、预防感冒等。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同时,要关注患儿的进食情况,保证营养摄入。对于成人患者,也要注意自身免疫力的维护,在疾病复发时及时采取措施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