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病因是蛔虫具钻孔习性,人体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乱时可经十二指肠乳头钻入胆道,感染途径为摄入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水,幼虫移行发育为成虫寄生于小肠中下段;临床表现为突发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发作时体征与症状不符等;诊断依据病史及B超、X线等检查;治疗分非手术(解痉止痛、驱虫、抗感染)和手术;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管理粪便、定期驱虫;特殊人群如儿童、农民、卫生条件差地区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胆道蛔虫病主要因蛔虫具有钻孔习性,当人体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乱(如高热、腹泻、饥饿、胃酸度降低、驱虫不当等)时,蛔虫可向上窜动经十二指肠乳头钻入胆道。蛔虫感染途径为摄入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虫卵在小肠孵化出幼虫,经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移行至肺部,再经气管、咽部回到消化道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于小肠中下段,环境改变时可移行至胆道。
二、临床表现
1.症状:突发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疼痛突发突止,发作时患儿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大汗淋漓,常伴恶心、呕吐,呕吐物有时可见蛔虫;若合并胆道感染,可出现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若蛔虫阻塞胆管,可出现轻度黄疸。
2.体征:发作时腹部体征与症状不相符,剑突下或稍右方有轻度压痛,无明显腹肌紧张。
三、诊断
1.病史:有肠道蛔虫感染史,出现典型剑突下钻顶样绞痛。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为首选方法,可见胆道内蛔虫声像图,表现为胆管内平行双线状回声,蛔虫活体时可见其蠕动。
X线检查:腹部平片一般无特殊发现,静脉胆道造影可显示胆管内蛔虫阴影。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解痉止痛:选用阿托品、山莨菪碱等药物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以减轻疼痛。
驱虫治疗:疼痛缓解后可考虑驱虫,避免急性发作期强烈驱虫以防蛔虫骚动加重病情,可选用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物。
抗感染:合并胆道感染时,根据病情选用合适抗生素控制感染。
2.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胆道梗阻、穿孔、严重感染等并发症时,需行手术治疗,如胆总管探查取虫及引流术。
五、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及居民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瓜果蔬菜等良好卫生习惯。
2.管理粪便: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环境,减少蛔虫卵传播机会。
3.定期驱虫:肠道蛔虫感染高发地区儿童可定期驱虫,降低蛔虫病发生风险,进而减少胆道蛔虫病发病几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消化系统功能不完善,易因蛔虫感染引发胆道蛔虫病,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卫生习惯,儿童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驱虫治疗需遵医嘱,避免儿童在消化道功能紊乱时盲目驱虫致蛔虫窜动入胆道。
2.农民:农民接触受蛔虫卵污染环境机会多,应重视个人卫生防护,接触可能污染蛔虫卵环境后注意洗手,加强粪便管理相关工作,降低自身及家人感染风险。
3.卫生条件差地区人群:此类人群更易面临蛔虫感染风险,需加强公共卫生教育,社区定期开展健康宣教活动,指导居民正确预防蛔虫感染,降低胆道蛔虫病整体发病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