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与肝癌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方面存在不同。肝血管瘤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致良性肿瘤,发病与雌激素等有关,多数无症状,大瘤体有压迫症状,破裂现急腹症,超声等有特征表现,肿瘤标志物多无特异;肝癌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症状不典型,进展期有肝区痛等表现,超声等有“快进快出”等强化特点,AFP等实验室检查有相应异常。
一、发病机制方面
肝血管瘤:目前认为肝血管瘤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是由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良性肿瘤,其发病可能与雌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受雌激素影响而发病,在青春期、妊娠期等雌激素水平变化较大的时期,肝血管瘤可能会生长加快。
肝癌:肝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酗酒、遗传因素等。不同性别在肝癌发病上可能有一定差异,男性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如酗酒等)及乙肝感染等因素影响,患肝癌风险相对较高,有乙肝、丙肝病史的人群是肝癌高危人群,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肝脏,增加肝癌发生几率。
二、临床表现方面
肝血管瘤:大多数肝血管瘤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当瘤体较大时(一般直径>5cm),可能会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等压迫症状,若瘤体发生破裂则会出现急腹症表现,如突发剧烈腹痛等,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相似,一般症状较为隐匿。
肝癌:早期肝癌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乏力、消瘦、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还可能出现黄疸(皮肤黏膜黄染)、腹水(腹部膨隆)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症状可能因身体状况等有所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症状可能被掩盖或表现不典型。
三、影像学检查方面
肝血管瘤:超声检查表现为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增强CT检查典型表现为动脉期边缘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造影剂向中心填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T2加权像呈高信号,且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增高,有“灯泡征”表现。不同年龄段患者影像学表现基本一致,可通过这些特征性表现与肝癌鉴别。
肝癌:超声检查可发现低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多不清晰;增强CT检查多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即动脉期快速强化,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快速廓清;MRI检查T1加权像多呈低信号,T2加权像多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也有类似“快进快出”的强化特征。不同年龄患者影像学表现虽有共性,但也需结合临床其他资料综合判断。
四、实验室检查方面
肝血管瘤:一般肿瘤标志物检查多无特异性异常,甲胎蛋白(AFP)通常正常或轻度升高。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主要以此为参考,若AFP正常,结合影像学表现更支持肝血管瘤诊断。
肝癌: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癌的重要肿瘤标志物,多数肝癌患者AFP明显升高,但也有部分肝癌患者AFP正常。另外,肝癌患者还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等表现,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等,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状态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会有相应变化,比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合并肝癌时,乙肝相关指标也会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