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细菌等多种因素致牙体硬组织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病因包括细菌、食物、宿主、时间因素,临床表现分浅龋、中龋、深龋,预防可通过口腔清洁、饮食控制、窝沟封闭、定期检查,治疗有充填治疗、嵌体修复,可预防和治疗,要注重不同人群尤其是儿童的预防与早期治疗。
一、病因
1.细菌因素:主要的致龋菌有变形链球菌等。这些细菌会利用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酸性物质,长期作用于牙齿,使牙齿硬组织中的无机物溶解,有机物分解,从而导致龋齿的发生。例如,变形链球菌可以将蔗糖转化为葡聚糖,形成菌斑基质,有利于细菌在牙齿表面定植。
2.食物因素:食物中的糖类是细菌产酸的底物,尤其是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糖果、饼干、蛋糕等,容易被致龋菌分解产酸。如果摄入过多这类食物,会增加患龋齿的风险。
3.宿主因素:牙齿的形态、结构、矿化程度以及唾液的量和成分等都会影响龋齿的发生。比如,牙齿排列不整齐、窝沟深的人,食物残渣容易滞留,不易清洁,更容易患龋齿;唾液分泌量少或唾液成分异常,如唾液中含氟量低等,也会降低唾液的缓冲能力和抗菌能力,增加龋齿发生几率。儿童的牙齿还处于发育阶段,矿化程度相对较低,比成人更易患龋齿。
4.时间因素:龋齿的形成是一个慢性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细菌对牙齿硬组织的酸蚀作用持续一定时间后,才会逐渐导致牙齿脱矿、龋洞形成。
二、临床表现
1.浅龋:病变局限于牙齿的釉质层,一般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患者通常不易察觉。牙齿表面可能呈现白垩色斑块,或出现褐色、黑色的斑点。
2.中龋: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浅层,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会有敏感症状,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检查时可看到明显的龋洞,龋洞内有软化的牙本质。
3.深龋:病变到达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患者对冷热刺激以及食物嵌入龋洞时会有明显的疼痛反应,刺激去除后疼痛仍会持续一段时间。龋洞较深,洞内有大量软化牙本质。
三、预防措施
1.口腔清洁: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可以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儿童由于手部精细动作发育不完善,家长应帮助其刷牙,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饭后漱口,及时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
2.饮食控制:减少含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尤其是在两餐之间。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清洁牙齿。
3.窝沟封闭:对于儿童的恒磨牙,可进行窝沟封闭。窝沟封闭是将窝沟封闭材料涂布于牙齿的窝沟处,形成一层保护性的屏障,阻止细菌、食物残渣等进入窝沟,从而预防窝沟龋的发生。
4.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科进行检查,一般儿童每半年、成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龋齿并及时治疗。
四、治疗方法
1.充填治疗:这是治疗龋齿最常用的方法。医生会先去除龋洞内的腐质,然后用充填材料填充龋洞,恢复牙齿的外形和功能。常用的充填材料有树脂材料等。
2.嵌体修复:对于一些龋坏较严重、缺损较大的牙齿,可采用嵌体修复。嵌体是根据牙齿的形态制作的一种修复体,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在牙齿上,能更好地恢复牙齿的咀嚼功能。
龋齿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治疗,可以保护牙齿健康。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尤其是儿童,由于牙齿发育等特点,更要注重龋齿的预防和早期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