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息肉治疗需个体化,结合病因、患者全身及局部条件制定方案。诊断需明确息肉来源及范围,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病因治疗。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谨慎评估手术时机并加强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与复发预防关键在于维持口腔卫生、定期检查及戒烟。复杂病例需多学科协作,术后定期随访评估牙周健康及息肉复发情况。同时需向患者解释病情减轻焦虑,提供个性化口腔卫生指导,通过多学科协作与患者教育可有效控制病情并预防复发。
一、牙龈息肉的病因与诊断
牙龈息肉是口腔黏膜异常增生的组织,常见于牙周炎症、龋齿或修复体刺激等局部因素。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检查及影像学评估,明确息肉来源(如牙周、牙髓或牙龈本身)及范围。不同病因的息肉治疗方案差异显著,需避免误诊为其他口腔肿瘤或病变。
二、治疗方法分类与选择
1.保守治疗(针对炎症性息肉)
对于牙周炎症引发的轻度息肉,优先采用非手术干预。基础治疗包括口腔卫生指导、牙周刮治及根面平整术,以消除局部刺激因素。若息肉由修复体边缘不密合或食物嵌塞引起,需调整修复体形态或改善邻接关系。
2.手术治疗(针对纤维性或增生性息肉)
纤维性息肉或体积较大者需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龈下刮治术联合息肉切除术、激光消融术等。激光治疗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尤其适用于范围局限的病例。若息肉与牙髓病变相关,需同步行根管治疗。
3.病因治疗(关键环节)
龋齿引发的息肉需彻底去龋后行充填或冠修复;牙周病需长期维护牙周健康,必要时行牙周翻瓣术;修复体刺激者需重新制作或调整修复体。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激素变化可能加重牙龈炎症,息肉切除宜在孕中期(4~6个月)进行,以降低流产或早产风险。术前需评估凝血功能,术后加强口腔卫生管理。
2.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不佳者术后感染风险高,需术前调整血糖至空腹<7.0mmol/L,餐后<10.0mmol/L。术后使用氯己定含漱液预防感染,并密切监测创面愈合情况。
3.免疫功能低下者
如接受化疗、器官移植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手术需在感染风险最低期进行,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3~5天。
四、术后护理与复发预防
1.术后护理
术后24小时内避免热食及剧烈漱口,48小时内局部冷敷减轻肿胀。术后1周内使用软毛牙刷,避免触碰创面。若出现疼痛或出血加重,需及时复诊。
2.复发预防
长期维持口腔卫生是关键,建议每日使用牙线及冲牙器清洁邻间隙。每6个月进行口腔检查,早期处理龋齿及牙周问题。吸烟者需戒烟,因其与牙周病复发显著相关。
五、多学科协作与长期管理
复杂病例需口腔内科、外科及修复科联合治疗。例如,牙髓息肉合并牙周破坏者需行根管治疗联合牙周手术。术后需定期随访(3~6个月),评估牙周健康及息肉复发情况。
六、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向患者解释息肉的良性本质及治疗方案,减轻焦虑。强调术后短期不适(如创面敏感)为正常现象,避免过度担忧。提供个性化口腔卫生指导,如针对戴义齿患者调整清洁方法。
牙龈息肉的治疗需结合病因、患者全身状况及局部条件制定个体化方案。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手术时机,术后加强护理及长期随访。通过多学科协作与患者教育,可有效控制病情并预防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