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及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病因包括胚胎、母体、父亲及环境因素,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及超声、孕激素测定等诊断,治疗需个体化,预后因情况而异,高龄、有不良孕史及患基础疾病人群需特别注意。
一、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可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出血量一般少于月经量,可持续数天或数周。
腹痛:随后可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疼痛较为轻微,仅表现为下腹部坠胀感,而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
二、病因
胚胎因素: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染色体异常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如常见的三体综合征、单体综合征等。
母体因素
全身性疾病:孕妇患有严重感染、高热疾病、严重贫血或心力衰竭、血栓性疾病等全身性疾病时,可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兆流产。例如,孕妇严重贫血时,胚胎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可能引发流产。
生殖器官异常: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子宫肿瘤(如黏膜下子宫肌瘤)等生殖器官异常可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增加先兆流产的发生风险。
内分泌异常:黄体功能不全是早期流产的重要原因,黄体分泌的孕激素不足,不能维持蜕膜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流产。此外,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等内分泌异常也与先兆流产相关。
免疫功能异常:孕妇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如存在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可导致胎盘血管血栓形成和栓塞,影响胎盘血供,引起先兆流产。
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可增加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概率,从而导致先兆流产。
环境因素:过多接触放射线和化学物质(如甲醛、苯等)可引起胚胎染色体畸变,导致先兆流产。
三、诊断
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停经时间、阴道流血情况、腹痛情况等。
体格检查:进行妇科检查,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宫颈是否扩张、羊膜囊是否膨出等。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超声可确定胚胎是否存活,排除异位妊娠等情况。早期先兆流产时,超声可见妊娠囊形态正常或变形,胎心搏动存在或消失。
孕激素测定:测定血清孕酮水平可辅助判断胚胎的发育情况,一般来说,孕酮水平较低提示流产风险较高。
四、治疗与预后
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于黄体功能不全的患者,可给予孕激素制剂进行保胎治疗;对于因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的先兆流产,需补充甲状腺素;对于因子宫畸形等解剖因素导致的先兆流产,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等。
预后:经过适当治疗后,部分患者可继续妊娠至足月分娩,而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难免流产。如果胚胎本身存在严重染色体异常等不良因素,即使经过治疗,流产的可能性也较大。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年龄:高龄孕妇(年龄≥35岁)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卵子质量下降,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概率增加。高龄孕妇应更加密切地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有不良孕史人群:曾经有过先兆流产、自然流产等不良孕史的孕妇,再次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较高。这类孕妇在备孕前应进行全面的孕前检查,包括夫妻双方的染色体检查、生殖系统检查等,孕期要加强监测,一旦出现阴道流血、腹痛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患有基础疾病人群:患有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孕妇,由于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胚胎发育,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增加。这类孕妇需要在孕前将基础疾病控制在良好状态,孕期密切监测基础疾病指标,并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保胎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