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白斑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以白色斑块或斑片为主要表现的癌前病变,病因有吸烟、饮酒、局部刺激、念珠菌感染、全身因素等,临床表现有斑块状、颗粒状等,需通过临床表现、病史等诊断,与白色角化病等鉴别,治疗需去除刺激因素、局部药物或手术,预防要戒烟限酒、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检查。
病因
吸烟:吸烟是口腔白斑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吸烟者患口腔白斑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者,且吸烟量越大、吸烟时间越长,患病风险越高。例如,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群,口腔黏膜长期受到烟草中有害物质的刺激,容易引发白斑。
饮酒:过量饮酒也与口腔白斑的发生有关,酒精会刺激口腔黏膜,破坏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白斑的发病几率。
局部刺激因素:如残根、残冠、锐利的牙尖等长期刺激口腔黏膜,可导致黏膜角化过度,进而引发白斑。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受到局部刺激因素的影响,比如老年人群中牙齿磨损严重、有残根残冠的情况相对较多,更容易因局部刺激引发白斑;女性若有不合适的义齿等也可能导致局部刺激。
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与口腔白斑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尤其是伴有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白斑,其恶变潜能可能更高。在儿童中,如果口腔卫生不佳等情况可能导致念珠菌感染,进而增加患白斑的风险,但相对成人来说几率较低;对于有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念珠菌感染相关的白斑问题。
全身因素:包括微量元素缺乏(如锌、硒等)、微循环障碍、遗传易感性等。在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受全身因素影响而发生白斑,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包括免疫、代谢等会有所下降;性别上,一般男性患白斑的几率相对略高于女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女性在绝经后等特殊生理时期也可能因内分泌等变化而增加患病风险。
临床表现
斑块状: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质型较硬的斑块,平或稍高出黏膜表面,边界清楚,光滑,触之柔软,斑块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占据口腔黏膜的一部分。
颗粒状: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不平,病损间黏膜充血,似有小片状或点状糜烂,患者可有刺激痛。
皱纹纸状:多发生于口底及舌腹,表面粗糙,边界清楚,周围黏膜正常,白斑呈灰白色。
疣状:损害呈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粗糙,质稍硬。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病史等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吸烟史、饮酒史、局部刺激因素等情况,然后对口腔黏膜病变部位进行肉眼观察,再通过活检等组织病理检查来确定是否为白斑以及是否有恶变倾向等。
鉴别诊断:需要与白色角化病、白色海绵状痣、扁平苔藓等疾病相鉴别。白色角化病多由长期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引起,去除刺激因素后病损可变薄或消退;白色海绵状痣有家族遗传史,表现为灰白色水波样皱纹;扁平苔藓的白色花纹可呈网状、树枝状等,病变多左右对称等。
治疗与预防
治疗:首先应去除刺激因素,如戒烟、戒酒,拔除残根、残冠,修改不良修复体等。对于小面积的白斑可采用局部药物治疗,如维A酸制剂等,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于有恶变倾向的白斑,如病变范围大、增厚明显、基底变硬等情况,多需要手术切除。
预防:应尽量戒烟限酒,保持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处理口腔内的不良刺激因素。对于中老年人群、有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的人群要尤其注意口腔健康的监测,儿童时期也要注意口腔卫生的培养,减少口腔内感染等情况的发生,降低白斑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