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腺肌症是胆囊良性增生性疾病,以黏膜上皮和平滑肌增生为特征,发病机制不明。部分无症状,部分有类似胆囊炎症状,查体多无明显体征或右上腹轻度压痛。影像学检查有B超、CT、MRI等,B超可见“小憩室”征。需与胆囊炎、胆囊癌鉴别。无症状且病变轻者随访观察,有症状、保守无效或可疑恶变者手术治疗。儿童罕见,妊娠期女性需密切观察,老年患者常伴基础病,手术风险高需全面评估。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有些患者会出现类似胆囊炎的症状,如上腹部隐痛、胀痛,可向右肩部放射,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能加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症状可能无明显差异,但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饮食等可能会影响症状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有胆囊腺肌症病史的患者症状可能因病情变化而有所不同。
体征表现:多数患者腹部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部分患者右上腹可有轻度压痛,若合并胆囊炎等并发症时,压痛可能较为明显。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初步筛查胆囊腺肌症的常用方法。典型表现为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内可见小的囊状低回声区,即所谓的“小憩室”征,这是胆囊腺肌症的特征性超声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的B超表现可能因胆囊壁厚度等因素略有差异,生活方式健康与否可能影响胆囊的形态,从而对B超结果有一定影响。
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胆囊壁的增厚情况以及“小憩室”的形态,有助于明确诊断。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CT能提供更准确的解剖信息。
MRI检查: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尤其在显示胆囊壁的细微结构方面具有优势。
鉴别诊断
与胆囊炎鉴别:胆囊炎也可出现右上腹疼痛等症状,但胆囊炎的B超等影像学表现主要以胆囊壁充血、水肿为主,一般无胆囊腺肌症特有的“小憩室”征。
与胆囊癌鉴别:胆囊癌也可表现为胆囊壁增厚等,但胆囊癌多有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肿块形成等表现,且病情进展较快,通过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等可进行鉴别。
治疗原则
随访观察:对于无症状的胆囊腺肌症患者,若病变较轻,可定期进行B超等检查随访观察,了解病情变化。不同年龄患者的随访间隔可能有所不同,一般中青年患者可间隔6-12个月复查,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观察。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病情进展可能相对缓慢,而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需提醒其改善生活方式以利于病情监测。
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症状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怀疑有恶变倾向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为胆囊切除术,包括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手术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胆囊腺肌症极为罕见,若怀疑儿童有相关疾病,需谨慎进行影像学检查,尽量选择对儿童辐射小、影响小的检查方法,且诊断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的诊断标准在儿童群体中的适用性需进一步谨慎评估。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现胆囊腺肌症时,需密切观察病情,因为妊娠可能会影响胆囊的功能和症状表现。由于孕期用药受限,治疗需更加谨慎,主要以观察为主,若病情需要手术,需充分评估手术对妊娠的影响以及妊娠对手术预后的影响。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胆囊腺肌症时,需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以及治疗方法对基础疾病的影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术后需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