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分为病毒性和细菌性,病毒性腮腺炎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耳垂下肿胀及全身症状,细菌性腮腺炎以单侧腮腺区剧烈疼痛和脓性分泌物为特征,诊断需结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非腮腺炎疾病如颌下腺炎、淋巴结炎、牙源性感染与腮腺炎有相似症状,需注意鉴别;出现高热伴寒战、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紧急就医,家庭可采取隔离、冷敷等初步处理措施,孕妇和免疫缺陷患者等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预防病毒性腮腺炎应接种麻腮风疫苗,预防细菌性腮腺炎需保持口腔卫生,学校等集体单位和医务人员应做好防护。
一、腮腺炎的典型症状与诊断依据
1.1病毒性腮腺炎的典型表现
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耳垂下肿胀,肿胀区域边界模糊,触诊有弹性感,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但无红晕。患者常伴发热(38~40℃)、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睾丸炎(青春期后男性)或卵巢炎(青春期后女性),表现为下腹部疼痛。
1.2细菌性腮腺炎的鉴别特征
细菌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常见于口腔卫生不良或免疫力低下人群。其特征为单侧腮腺区剧烈疼痛,肿胀进展迅速,局部皮肤发红、触痛明显,可触及波动感。患者常伴高热(>39℃)、寒战,挤压腮腺导管口可见脓性分泌物。
1.3诊断标准与检查方法
临床诊断需结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测定是重要指标,病毒性腮腺炎患者血清淀粉酶常升高至正常值2~3倍;细菌性腮腺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超声检查可显示腮腺肿胀范围及内部结构,CT或MRI用于排除深部组织感染或并发症。
二、非腮腺炎疾病的相似症状鉴别
2.1颌下腺炎的区分要点
颌下腺炎表现为颌下区肿胀,疼痛向耳部放射,进食时加重。触诊可触及颌下腺导管开口处红肿,挤压时有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排出。超声检查显示颌下腺体积增大,内部回声不均。
2.2淋巴结炎的鉴别特征
颈部淋巴结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发,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活动度差,伴压痛。患者常有咽痛、咳嗽等前驱症状,血常规提示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2.3牙源性感染的典型表现
牙源性感染(如根尖周炎、冠周炎)引起的面部肿胀多局限于患牙附近,伴明显叩痛及牙龈红肿。X线片可见牙根周围骨质破坏,口腔检查可发现龋齿或阻生齿。
三、紧急就医的指征与处理原则
3.1需立即就诊的严重症状
出现高热(>39.5℃)伴寒战、意识模糊、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或睾丸剧烈疼痛时,需紧急就医。儿童患者若出现嗜睡、拒食、呕吐等表现,提示可能并发脑膜炎或脑炎。
3.2家庭初步处理措施
疑似腮腺炎时,应隔离患者至腮腺肿胀消退后5天。冷敷肿胀部位可缓解疼痛,避免进食酸性或硬质食物。保持口腔清洁,用淡盐水漱口每日3~4次。
3.3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孕妇感染腮腺炎病毒可能增加流产或胎儿畸形风险,需立即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及产科评估。免疫缺陷患者(如艾滋病、化疗患者)易发展为重症,需住院观察。
四、预防措施与疫苗接种建议
4.1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策略
接种麻腮风疫苗(MMR)是预防病毒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儿童应在12~15月龄接种第一剂,4~6岁接种第二剂。疫苗保护率可达95%以上,接种后需观察30分钟无过敏反应方可离开。
4.2细菌性腮腺炎的预防方法
保持口腔卫生是关键,建议每日刷牙2次,使用含氟牙膏,定期进行牙科检查。避免与腮腺炎患者密切接触,在流行季节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4.3高风险人群的防护建议
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应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病例立即隔离。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时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及手套,处理分泌物时穿隔离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