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口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以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但易复发。其病因主要是感染HSVⅠ,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潜伏病毒会激活发病。症状包括前驱期的全身症状和口腔黏膜充血、水疱期成簇小水疱、糜烂期大面积糜烂及愈合期逐渐恢复,整个病程约710天。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必要时做实验室检查。治疗分全身和局部,全身用抗病毒药物及支持治疗,局部防止继发感染等。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需注意不同事项。预防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接触患者、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加强锻炼和均衡饮食。
一、疱疹性口炎的定义
疱疹性口炎是一种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出现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但易复发。
二、疱疹性口炎的病因
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感染引起。病毒可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食具和衣物间接传染。在机体受到发热、感冒、紫外线、创伤、情绪紧张、月经、妊娠等因素影响时,潜伏的病毒可被激活而发病。
三、疱疹性口炎的症状
1.前驱期: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疲乏不适、肌肉疼痛、咽喉肿痛等急性症状,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可能表现出烦躁、拒食。一般经过12天后,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附着龈和龈缘也常出现急性炎症。
2.水疱期: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成簇小水疱,似针头大小,水疱疱壁薄、透明,不久溃破,形成浅表溃疡。
3.糜烂期:水疱溃破后可引起大面积糜烂,并可造成继发感染,上覆黄色假膜。此时疼痛剧烈,患者可表现出拒食、流涎、烦躁等症状。
4.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整个病程约710天。但未经适当治疗的患者,恢复较缓慢。
四、疱疹性口炎的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如出现成簇小水疱、水疱易破溃形成溃疡等典型症状。同时,还可结合患者的病史,如近期是否有发热、感冒等诱因。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查、核酸检测等,以明确诊断。
五、疱疹性口炎的治疗
1.全身治疗: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对于症状较重或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给予支持治疗,如补充维生素B、C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局部治疗:主要目的是防止继发感染、止痛、促进愈合。可使用氯己定含漱液、复方硼砂溶液等进行含漱;涂抹阿昔洛韦软膏等抗病毒药物;对于疼痛明显者,可在进食前用利多卡因凝胶等局部涂擦。
六、疱疹性口炎的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更容易感染疱疹性口炎。患病期间,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刺激性食物。由于儿童可能难以配合用药,家长需耐心引导。同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精神状态等,若体温超过38.5℃或精神萎靡,应及时就医。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可能有副作用的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物理降温等。
2.孕妇:孕妇感染疱疹性口炎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在治疗时,应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建议优先采用局部治疗,如使用温和的含漱液等。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低,患病后恢复可能较慢。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肝肾功能较差的老年人。同时,要注意口腔卫生,鼓励其适当进食,以保证营养摄入,促进恢复。
七、疱疹性口炎的预防
1.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
2.避免与疱疹性口炎患者密切接触,不共用餐具、毛巾等生活用品。
3.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5.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