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与口腔癌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病程进展、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口腔溃疡由多种因素引发,病程短可自愈,靠临床观察诊断,局部治疗为主;口腔癌与多种因素相关,病程呈进行性发展,需综合检查确诊,采用综合治疗方案,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发病原因
口腔溃疡:多种因素可引发,如局部创伤(如刷牙时不小心划伤、咬到口腔黏膜等)、精神紧张、食物中缺乏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6、B12等)、微量元素缺乏(如铁、锌等)、激素水平改变(女性月经前后较易发作)等,通常为自限性疾病,一般在1-2周内可自愈。
口腔癌:与多种因素相关,长期嗜好烟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的刺激是重要诱因;口腔卫生不良,细菌或霉菌在局部长期滋生、繁殖,可增加癌变风险;口腔长期异物刺激,如不合适的假牙、残根、残冠等长期摩擦口腔黏膜;紫外线和电离辐射,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可能增加唇癌等的发病风险;病毒感染,如人乳头瘤病毒(HPV)等感染可能与口腔癌的发生有关;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易感性可能使个体更易患口腔癌;年龄方面,多见于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口腔黏膜等组织的细胞修复能力下降,癌变几率增加;男性相对女性患口腔癌的风险可能略高,这与男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
口腔溃疡: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溃疡表面覆盖有黄色假膜,周围黏膜红肿,有明显疼痛感,尤其是在进食刺激性食物时疼痛加剧,但整体病程有自限性,不会一直恶化。好发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部位。
口腔癌:早期可能表现为口腔内经久不愈的溃疡,溃疡边缘不整齐,呈菜花样或结节状,基底较硬,疼痛可能不明显,但会逐渐加重;也可能表现为肿块,质地较硬,可伴有出血、糜烂等情况;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口腔功能障碍,如咀嚼困难、吞咽困难、说话不清等;还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转移表现。不同部位的口腔癌有其相对特定的表现,例如唇癌多表现为唇部结节、溃疡等,舌癌常表现为舌部的肿块、溃疡等。
三、病程进展
口腔溃疡:病程相对较短,一般1-2周可自行愈合,即使不进行特殊处理,也会逐渐好转,不会发生恶变等情况(但如果口腔溃疡长期不愈,超过一个月仍未愈合,需要引起重视,需排查是否有其他问题)。
口腔癌:病程呈进行性发展,若不及时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溃疡会不断扩大,肿块会不断增长,可侵犯周围组织和转移至颈部淋巴结及远处脏器,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四、诊断方法
口腔溃疡: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和医生的肉眼观察来诊断,一般根据溃疡的典型表现即可初步判断为口腔溃疡,必要时可能会进行一些血液检查等,以排除是否有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口腔溃疡,但总体诊断相对简单。
口腔癌: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手段,如体格检查,详细检查口腔内的病变情况;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可帮助了解病变的范围和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病理检查是确诊口腔癌的金标准,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等以明确是否为癌症以及癌症的类型等。
五、治疗原则
口腔溃疡:以局部治疗为主,目的是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可使用口腔溃疡贴膜、口腔溃疡散等药物,同时注意保持口腔卫生,调整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等。一般不需要全身使用强效药物治疗。
口腔癌:根据肿瘤的分期、类型等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早期口腔癌可考虑手术切除,术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放疗、化疗等;中晚期口腔癌可能需要综合运用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口腔溃疡多与局部刺激或维生素缺乏等有关,要注意儿童的口腔卫生,避免不良的口腔习惯,一般以局部温和的治疗为主;孕妇患口腔溃疡需谨慎用药,可通过调整饮食等非药物方式缓解;老年人患口腔癌时,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上需要更加注重对身体耐受性的评估,选择相对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护理,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和心理状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