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是胆道系统常见疾病,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成因与胆汁成分比例失调、胆道感染、胆汁淤积有关,有无症状和有症状期表现,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治疗原则包括观察等待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治疗需特殊考虑。
一、胆结石的类型
胆囊结石:主要发生在胆囊内,是由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析出形成固体颗粒聚集而成。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育龄女性、肥胖、多次妊娠等人群易患胆囊结石。
胆管结石:又可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寄生虫等因素相关;肝外胆管结石可来源于胆囊结石排至胆管,也可在胆管内原发,胆道感染是其重要诱因,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但在某些地区和人群中有一定发病特点。
二、胆结石的成因
胆汁成分比例失调:正常胆汁中胆固醇、胆盐、卵磷脂保持一定比例呈溶解状态,当胆固醇分泌过多或胆盐、卵磷脂相对减少时,胆固醇就易析出形成结石,如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的人群,会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升高,增加胆结石形成风险。
胆道感染: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胆道时,可改变胆汁的成分和性质,炎症刺激会使胆道黏膜受损,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和浓缩,为结石形成创造条件,比如反复胆道感染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胆结石。
胆汁淤积:胆道梗阻、胆囊收缩功能减退等原因可导致胆汁淤积,胆汁中的固体成分沉淀,逐渐形成结石,例如胆囊切除术后,胆汁排泄路径改变可能导致胆管结石形成风险增加。
三、胆结石的临床表现
无症状期:部分胆结石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尤其是一些较小的胆囊结石,可能长期存在于胆囊内而不引起不适,这类患者需要定期观察。
有症状期
腹痛:是胆结石最常见的症状,多发生在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往往加重。比如进食大量油腻晚餐后,夜间可能出现右上腹绞痛。
消化道症状: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这是因为胆结石发作时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消化道不适症状更明显。
黄疸:当胆结石引起胆管梗阻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大便颜色变浅等,这是由于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
四、胆结石的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诊断胆结石的首选方法,操作简便、无创、价格低廉。超声可清晰显示胆囊或胆管内是否有结石,结石的大小、位置等情况,准确率较高,比如能明确胆囊内强回声光团伴声影,提示胆囊结石。
CT及MRI检查:对于超声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可考虑CT或MRI检查,尤其是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能更清晰地显示胆管内结石的分布、胆管扩张等情况,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实验室检查:当胆结石伴有胆道感染时,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肝功能检查可能出现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异常,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五、胆结石的治疗原则
观察等待:对于无症状的胆结石,尤其是结石较小、数量较少的患者,可定期进行超声等检查观察病情变化,平时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手术治疗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常用手术方式,适用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反复发作胆囊炎等情况。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微创方式进行治疗,创伤小、恢复快。
胆管取石术:对于胆管结石患者,根据结石的部位、大小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等,以取出胆管内的结石,解除胆道梗阻。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胆结石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发生胆结石,多与先天胆道发育异常、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需要更加谨慎评估病情,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等,因为儿童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妊娠期女性患胆结石时,由于孕期生理变化,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胎儿和孕妇的情况,一般在孕期中晚期如果病情允许,可适当推迟手术,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老年人患胆结石时,往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治疗时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