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穿孔可通过临床表现(右上腹疼痛病史、突发剧痛波及全腹、恶心呕吐、发热,查体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和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腹部B超、CT显示相关情况)诊断;治疗包括手术(紧急手术有胆囊切除术和造瘘术,术中需清理脓液冲洗腹腔)和非手术(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术后护理包括一般和切口护理,康复期注意饮食和不同年龄活动等;预防需积极治疗胆囊疾病(如胆囊炎、结石)和养成良好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适当运动)。
一、胆囊穿孔的诊断
1.临床表现
患者多有右上腹疼痛病史,突发胆囊穿孔时,腹痛会突然加剧,呈持续性剧痛,可迅速波及全腹,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39℃左右,若感染严重,体温可更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胆囊穿孔可能因症状表述不清晰而更易延误诊断;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症状不典型。
查体时可见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右上腹为甚,可伴有移动性浊音阳性。
2.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存在感染。例如相关研究表明,胆囊穿孔患者白细胞计数通常可达到(10-20)×10/L以上。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可发现胆囊壁局部缺损、胆囊周围积液等情况;腹部CT检查对于胆囊穿孔的诊断价值更高,能清晰显示胆囊穿孔的部位、周围组织炎症情况以及有无腹腔内积脓等。
二、胆囊穿孔的治疗
1.手术治疗
紧急手术:一旦确诊胆囊穿孔,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胆囊切除术和胆囊造瘘术。对于一般情况较好、穿孔时间较短的患者,可考虑行胆囊切除术,彻底清除病灶。而对于年老体弱、病情危重不能耐受复杂手术的患者,可先行胆囊造瘘术,引流腹腔内的脓液,改善患者一般状况后再择期行胆囊切除术。
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彻底清理腹腔内的脓液,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防止腹腔内残余感染。
2.非手术治疗
对于病情极重、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胃肠道内容物继续流入腹腔;静脉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应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是更理想的方式,但在未获得药敏结果前可选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有效的抗生素联合用药。
三、胆囊穿孔治疗后的护理与康复
1.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术后患者需去枕平卧6小时,待麻醉清醒后可采取半卧位,有利于腹腔引流和呼吸。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切口护理: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对于胆囊造瘘术的患者,要注意造瘘管的护理,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引流管通畅。
2.康复期注意事项
饮食方面,患者在康复期应逐渐恢复饮食,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藕粉等,然后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等,最后恢复正常饮食。要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诱发胆道疾病复发。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康复期要注意营养的均衡,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老年患者要注意适当活动,如慢走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有利于康复。
四、胆囊穿孔的预防
1.积极治疗胆囊疾病
对于有胆囊炎等胆囊疾病的患者,要积极进行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或接受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慢性胆囊炎患者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胆囊炎急性发作进而发展为胆囊穿孔。
对于胆囊结石患者,要根据结石的大小、数量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有研究表明,胆囊结石患者发生胆囊穿孔的风险高于无结石的胆囊疾病患者,所以及时处理胆囊结石很重要。
2.养成良好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避免长期高脂饮食。高脂饮食会刺激胆囊收缩,增加胆囊的负担,容易诱发胆囊疾病。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的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有助于预防胆囊疾病的发生。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例如年轻人可选择跑步、游泳等运动,老年人可选择太极拳、散步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