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口腔溃疡由机械、物理、化学等局部创伤因素引起,常见创伤因素及对应表现多样,诊断通过病史和口腔检查,需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白塞病鉴别,治疗要去除创伤因素并根据情况处理,预后一般较好但持续创伤有恶变风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特殊疾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常见的创伤因素及对应表现
机械性创伤:
残冠残根:尖锐的残冠残根持续摩擦口腔黏膜,可导致相应部位出现溃疡,形状往往与刺激物形态相吻合,边缘轻度隆起,底部较软,疼痛可能较为明显,尤其在进食时刺激到溃疡面会加剧疼痛,常见于成年人因牙齿问题未及时处理而引发。
咬伤:多发生于儿童或睡眠中不自觉咬伤颊黏膜等情况,一般为单个溃疡,大小、形状不定,疼痛程度因咬伤力度而异,儿童由于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较易出现此类创伤性口腔溃疡。
牙刷损伤:刷牙时用力不当或使用过硬的牙刷,可能会损伤牙龈或口腔黏膜,形成溃疡,通常为单个较小的溃疡,有明显的疼痛,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尤其爱用硬毛牙刷且刷牙方法不正确的人群更易出现。
物理性创伤:
热损伤:食用过烫的食物或饮料,可导致口腔黏膜烫伤形成溃疡,表现为黏膜发红、起疱,随后疱破溃形成溃疡,疼痛较明显,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尤其进食过快、未察觉食物温度过高的人群易出现,儿童在进食热食时若不注意也容易发生。
冷损伤:长时间接触过冷的物体,如冰块等,可能引起口腔黏膜冻伤,出现溃疡,症状相对较轻,常见于冬季接触过冷物品的人群。
放射性损伤:头颈部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时,可能会出现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属于物理性创伤的一种特殊情况,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溃疡等,有明显的疼痛,影响患者进食和生活质量,多见于肿瘤患者放疗期间。
化学性创伤:
药物刺激:某些药物如刺激性较强的漱口液等,若使用不当或长期使用,可能会损伤口腔黏膜导致溃疡,常见于长期使用不恰当口腔护理产品的人群。
腐蚀性物质接触:误服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会造成口腔黏膜的严重损伤,出现广泛的溃疡、糜烂,疼痛剧烈,甚至可能影响呼吸等重要生理功能,多为紧急情况,常见于儿童误接触危险化学品的情况。
创伤性口腔溃疡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创伤因素的接触情况、症状出现的时间等,以及口腔局部检查来确诊。医生会观察溃疡的部位、大小、形状、周围黏膜情况等,一般根据明确的创伤史和典型的口腔黏膜损害表现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白塞病等进行鉴别。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往往无明显的局部创伤因素,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点;白塞病除了口腔溃疡外,还伴有眼部、生殖器等多部位的病损,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指标异常。
创伤性口腔溃疡的治疗与预后
治疗:首先要去除创伤因素,如调磨锐利的残冠残根、纠正不良的刷牙习惯等。然后根据溃疡的情况进行相应处理,较小的溃疡一般可自行愈合,局部可使用促进愈合的药物,如口腔溃疡散等;对于疼痛明显的溃疡,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症状。如果溃疡经久不愈,需要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严重病变。
预后:一般来说,去除创伤因素后,创伤性口腔溃疡预后较好,大多能在数天至数周内愈合。但如果持续存在创伤因素,溃疡可能会反复不愈,甚至有恶变的风险,尤其是长期不愈合的创伤性口腔溃疡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检查。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容易发生咬伤、接触危险物品导致化学性创伤等情况。家长要注意监管,避免儿童食用过烫、过硬的食物,教导正确的刷牙方法,防止牙刷损伤口腔黏膜,一旦发生创伤性口腔溃疡,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可适当使用儿童专用的口腔护理产品,促进溃疡愈合。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牙齿缺失、牙齿松动等情况,容易形成残冠残根刺激口腔黏膜,且老年人口腔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老年人要定期口腔检查,及时处理口腔内的不良刺激因素,发生创伤性口腔溃疡后要更注意口腔卫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促进溃疡愈合。
特殊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发生创伤性口腔溃疡时,由于血糖高不利于伤口愈合,需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处理口腔溃疡;放疗后的肿瘤患者出现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要更加注重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促进黏膜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