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有急慢性之分,表现各异,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胆结石因胆汁成分比例失调等形成,有无症状及梗阻等表现,诊断靠B超等,治疗分随访观察和手术,且治疗需考虑不同年龄和性别因素。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胆囊炎
胆囊炎是指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胆囊管梗阻后,胆汁淤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炎症反应,若合并细菌感染则炎症加重。例如,胆囊结石可引起胆囊管梗阻,进而引发胆囊炎,这在有胆结石病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长期的结石刺激会使胆囊反复发生炎症。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胆囊炎,可能与胆囊功能随年龄下降有关;女性在妊娠、口服避孕药等情况下,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胆囊收缩功能,增加胆囊炎发病风险。
2.胆结石
胆结石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其形成与胆汁中胆固醇、胆色素、钙等成分比例失调,胆汁淤积等因素有关。比如,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是胆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当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高时,就容易析出形成胆固醇结石。胆结石的形成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胆汁成分易发生变化,老年人胆结石发病率相对较高;女性由于激素等因素影响,也比男性更易患胆结石,尤其是多次妊娠的女性。
二、临床表现
1.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发作时,患者多有右上腹剧烈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左右。慢性胆囊炎患者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能加重。从年龄和性别角度,老年患者胆囊炎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女性患者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胆囊炎症状可能因激素影响而有所不同。
2.胆结石
大多数胆结石患者可无明显症状,称为无症状胆结石。当胆结石引起胆管梗阻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同时可伴有上腹部隐痛等症状。如果结石嵌顿在胆囊管或胆总管,可引起剧烈的胆绞痛,疼痛部位多在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较为剧烈,呈阵发性发作。不同年龄和性别的胆结石患者,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儿童胆结石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症状可能更急重;女性胆结石患者在孕期由于身体变化,胆结石相关症状可能会加重。
三、诊断方法
1.胆囊炎
体格检查时,右上腹可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Murphy征阳性(深吸气时胆囊区触痛明显)。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影像学检查中,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胆囊壁增厚、胆囊增大、胆囊内结石等情况,超声下还可观察胆囊的收缩功能等。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胆囊炎,CT检查也有一定帮助,能更清晰地显示胆囊周围的情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B超检查的操作和结果解读需根据年龄特点调整,儿童进行B超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性;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2.胆结石
B超检查是诊断胆结石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胆囊或胆管内的结石,能明确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等。腹部X线平片对部分含钙的胆结石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对于胆固醇结石等可能不显影。CT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检查在B超诊断不明确时可进一步使用,能更准确地显示胆道系统的情况。在诊断胆结石时,要考虑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生理差异对检查结果的影响,例如女性孕期进行相关检查时需注意辐射等问题对胎儿的影响。
四、治疗原则
1.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发作时,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等治疗。常用的抗感染药物有头孢菌素类等。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如出现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等情况,需进行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和基础健康状况,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其心、肺、肝、肾等功能;女性患者在围经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态可能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2.胆结石
无症状的胆结石一般不需要积极手术治疗,可定期随访观察。对于有症状或出现并发症的胆结石患者,如胆绞痛频繁发作、胆结石引起胆管梗阻等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在治疗胆结石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儿童胆结石手术需更加谨慎;女性患者在妊娠相关情况下合并胆结石时,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妊娠阶段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