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体重可降低胆结石风险,体质指数宜保持在18.5-23.9kg/m2,不同年龄人群有相应维持体重措施;合理饮食需规律进食、控制脂肪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不同年龄人群有具体饮食安排;适度运动能促进胆汁排泄,不同年龄人群有适宜运动方式;定期体检可早期发现胆结石异常,不同人群有相应体检项目及频率。
一、保持健康体重
1.原理及作用:体重超标是胆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保持健康体重可降低胆结石发生风险。研究表明,肥胖人群体内胆固醇合成增加,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易形成胆结石。一般体质指数(BMI)保持在18.5~23.9kg/m2较为适宜。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应保证均衡营养的基础上避免过度喂养,青少年要注意合理饮食与适当运动,成年人需通过控制饮食和规律运动来维持体重,老年人则可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等来维持合适体重。
2.具体措施:儿童应保证每天摄入充足的蔬菜水果、适量的谷物和蛋白质,避免过多食用高热量、高脂肪的零食;青少年可根据自身活动量合理安排饮食,如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等到剧烈强度的身体活动,像跑步、打篮球等;成年人可通过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合理控制饮食量,减少高油、高糖食物的摄入,同时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老年人可选择每天散步30分钟左右,保持身体活动量,同时注意饮食中营养的均衡,避免营养过剩。
二、合理饮食
1.规律进食
原理及作用:不吃早餐会使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升高,容易沉积形成胆结石。规律进食能让胆汁定期排出,维持胆囊正常的收缩和排空功能。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儿童要保证每天三餐定时定量,避免长时间空腹;成年人应养成每天吃早餐的习惯,并且三餐间隔时间合理;老年人也应保持规律的进食时间,避免因饮食不规律导致胆囊功能紊乱。
具体措施:儿童每天的早餐可选择牛奶、鸡蛋、全麦面包等富含营养的食物;成年人早餐可以是一碗燕麦粥搭配一个水煮蛋和一杯豆浆;老年人早餐则可以是一碗小米粥、一份清淡的小菜和一个水煮蛋,并且尽量保证每餐之间间隔4~6小时。
2.控制脂肪摄入
原理及作用:高脂肪饮食会刺激胆囊收缩素分泌,使胆囊收缩加强,同时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等成分比例失调,增加胆结石形成风险。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对脂肪的耐受程度不同,一般来说,每日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0%~30%以下。
具体措施:女性和男性在饮食中都要减少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少吃炸鸡、动物肝脏、肥猪肉等;儿童应避免过多食用奶油、油炸薯条等高脂肪食物;老年人要选择低脂肪的食物,如鱼肉(去皮)、鸡肉(去皮)、豆制品等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烹饪方式尽量采用蒸、煮、炖等,减少煎、炸等方式。
3.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原理及作用: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的吸收,有助于降低胆结石的发生风险。各类人群都应保证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
具体措施:不同年龄人群可通过食用不同的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来补充,儿童可以多吃苹果、香蕉、西兰花等;青少年可选择玉米、红薯、芹菜等;成年人可多吃燕麦、糙米、菠菜等;老年人可食用黑木耳、南瓜、火龙果等,每天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建议达到25~30克左右。
三、适度运动
1.运动的益处:运动能促进胆汁排泄,减少胆汁在胆囊内的淤积。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适度运动都有不同程度的好处。
2.具体运动方式:儿童可选择跳绳、踢毽子、跑步等运动,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青少年可进行篮球、足球、游泳等球类或水上运动,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慢跑、骑自行车、瑜伽等运动,每周至少运动5天,每次30分钟左右;老年人可选择打太极拳、慢走等运动,每天坚持散步1小时左右,或者每周进行2~3次太极拳练习,运动时要注意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四、定期体检
1.体检的重要性: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胆结石相关的异常情况,如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等,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胆结石家族史、肥胖、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的人群。
2.体检项目及频率:一般可以通过腹部超声检查来筛查胆结石,成年人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对于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女性、肥胖人群、有胆结石家族史者等,可每半年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儿童如果有相关高危因素也可在医生建议下进行适当的体检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