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是发生在胆囊内以胆固醇结石常见的结石,与胆汁成分代谢异常等相关,多数无症状,有症状时可致右上腹等不适,超声是首选诊断方法,无症状可观察,有症状等多需手术;胆结石包括胆囊、肝内、肝外胆管结石,成分、病因有差异,表现因部位而异,超声等可诊断,治疗依部位和病情而定,肝内胆管结石视情况观察或手术,肝外胆管结石多需手术或微创取石等。
一、定义与概念
胆囊结石:是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主要成分多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其形成与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胆汁酸分泌减少等因素相关,可引起胆囊的炎症、梗阻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胆结石:是指发生在胆道系统的结石,包括胆囊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等。其形成是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析出结晶形成结石,然后在胆道系统内积聚。
二、成分与病因差异
胆囊结石
成分:主要以胆固醇结石常见,也有部分为混合性结石等。
病因:与胆汁成分代谢异常密切相关,如女性激素、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等因素可影响胆汁成分,导致胆固醇过饱和,易形成胆囊结石;另外,胆囊收缩功能降低等也会增加胆囊结石形成风险,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等人群,有肥胖、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率相对较高。
胆结石
成分:除了胆固醇结石外,还有胆色素结石等不同类型。例如胆色素结石主要与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细菌感染可使胆汁中的胆红素变为非结合胆红素,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结石。
病因: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管解剖变异等有关;肝外胆管结石可来源于胆囊结石排入胆管,也可在胆管内原发形成,其病因包括胆道感染导致胆道狭窄、胆汁淤积等情况,不同部位的胆结石病因有一定差异,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因胆道相关风险因素不同,发生率有所不同。
三、临床表现与影响
胆囊结石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即无症状性胆囊结石;当结石刺激胆囊或引起胆囊梗阻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胀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常加重。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还可能导致胆囊慢性炎症、胆囊萎缩等情况,甚至增加胆囊癌的发生风险,多见于有胆囊结石相关症状的人群,尤其是症状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
胆结石
临床表现:肝内胆管结石如果没有梗阻和感染,可能长期无症状;当发生梗阻或感染时,可出现上腹部疼痛、寒战、高热、黄疸等症状。肝外胆管结石可出现腹痛、黄疸、发热等典型的Charcot三联征,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精神症状等重症表现。不同部位胆结石引起的临床表现有差异,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影响因结石部位、是否引起并发症等不同而不同,各年龄段患者根据自身胆结石情况出现相应症状,生活方式可能影响症状发作频率等。
四、诊断方法
胆囊结石
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可发现胆囊内强回声光团,伴有声影,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能明确结石的位置、大小等情况。
CT及MRI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但在超声检查不明确或怀疑有其他并发症时可考虑使用,能更清晰显示胆囊结石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病变等。适用于超声检查难以确诊或需要进一步评估病情的胆囊结石患者,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均可进行相应检查,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检查的进行,但可能影响结石形成风险评估。
胆结石
超声检查:对于肝内、肝外胆管结石均有一定诊断价值,可发现胆管内的结石回声及梗阻情况。
胆道造影检查:如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等,能更清晰显示胆道系统结石的具体部位、形态等,对于诊断复杂胆管结石等有重要意义。不同部位胆结石的诊断方法选择有差异,特殊人群如孕妇等进行胆道造影检查需谨慎评估风险,根据其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可能与胆结石的诊断本身无直接关联,但会影响胆结石的发生和发展。
五、治疗原则
胆囊结石
观察等待: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尤其是结石较小、数量较少的患者,可定期随访观察,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低脂饮食等。
手术治疗:当胆囊结石出现症状反复发作、合并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息肉等情况时,多建议行胆囊切除术,如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等。适用于有手术适应证的胆囊结石患者,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不同,需综合评估,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术后恢复对生活的影响,老年患者需考虑基础疾病等情况,生活方式调整在围手术期及术后康复中很重要。
胆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式,对于无症状且结石较小的肝内胆管结石可观察;当出现梗阻、感染等情况时,可能需要手术取石、胆管整形等治疗。
肝外胆管结石:多需手术治疗,如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等,近年来内镜下逆行胰胆管取石等微创技术也广泛应用。不同部位胆结石的治疗方式选择依据结石具体情况,特殊人群治疗需充分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比如儿童胆结石相对少见,治疗需更谨慎评估,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