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的传染源包括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急性甲型肝炎患者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早期粪便排大量病毒具强传染性且发病期有相应症状时传染性强,隐性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但也能携带排出病毒。
1.急性甲型肝炎患者:
发病期的传播作用: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早期,患者的粪便中会排出大量的甲肝病毒,此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例如,研究发现,甲肝患者在发病前1-2周至发病后1周左右的粪便中病毒载量较高,容易通过污染水源、食物等途径传播给他人。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接触到甲肝病毒后更容易被感染。在生活中,如果儿童与急性甲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如共同生活、一起玩耍等,就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而对于成年人,如果自身免疫力较低,也可能成为易感人群。
临床症状与传染性关系:急性甲型肝炎患者通常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在出现这些症状的时期,其体内甲肝病毒的排出量较多,传染性较强。比如,患者出现明显黄疸时,粪便中的病毒含量往往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对周围人群的威胁较大。
2.隐性感染者:
无明显症状却具传染性:部分人感染甲肝病毒后,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体内仍携带并排出甲肝病毒,成为隐性传染源。这是因为人体感染甲肝病毒后,可能处于亚临床感染状态,自身没有表现出典型的甲肝症状,但病毒在体内依然能够复制并通过粪便排出。例如,一些健康人在接触甲肝病毒后,没有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但在粪便检测中可以发现甲肝病毒,这部分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病毒。对于儿童群体,隐性感染的情况相对较多,由于儿童感染甲肝病毒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从而成为更易被忽略的传染源。而对于老年人,虽然隐性感染的比例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隐性感染,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病毒传播方面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