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疝气是腹腔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点等突出形成肿块,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男发病率高、婴幼儿可因鞘状突未闭,成人或老人有不同情况)、脐疝(婴幼儿多因脐环问题,成人及老人有不同特点)、切口疝(腹部手术切口处因愈合不良等突出),病理生理机制是腹壁薄弱致腹内压升高使脏器突出,初期可复性,后期可能嵌顿致严重后果。
常见类型及相关情况
腹股沟疝:较为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多因腹股沟区的肌肉和筋膜薄弱,在腹内压增高(如长期便秘、慢性咳嗽、重体力劳动等)时,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可突出至腹股沟区甚至阴囊。婴幼儿出现腹股沟疝可能与先天性的鞘状突未闭有关,随着生长发育有一定自愈可能,但如果疝内容物发生嵌顿则需及时处理。
脐疝:多见于婴幼儿,是由于脐环关闭不全或薄弱,腹腔内容物由脐环突出体表。成人脐疝相对少见,常与脐部瘢痕组织薄弱有关,且成人脐疝发生嵌顿的风险较高。老年人发生脐疝也需重视,因为可能存在腹内其他病变导致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切口疝:发生在腹部手术切口部位,多因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局部组织薄弱,在腹内压增加时,腹腔内脏器或组织从切口处突出。常见于有腹部手术史的人群,比如曾行阑尾切除术、剖宫产术等的患者,术后如果恢复不佳、存在感染等情况,更容易发生切口疝。
病理生理机制
正常情况下,腹壁有完整的结构来维持腹腔内器官的位置。当腹壁存在薄弱区域时,腹内压的升高(如上述各种导致腹内压增高的因素)会促使腹腔内的脏器突破薄弱点向外突出,形成疝气。突出的脏器周围通常有腹膜形成的疝囊包裹,疝内容物初期多为可复性,即在平卧、休息等情况下可回纳腹腔,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嵌顿,也就是突出的脏器被卡在疝环处,无法回纳,此时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引起疝内容物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