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出血是脑干部位血管破裂出血,脑干是生命中枢。病因有高血压、动脉瘤等,临床表现急骤且危重。诊断靠头颅CT等。治疗需维持生命体征等,预后差。有基础病人群要控血压等,儿童脑干出血罕见,需专业救治。
病因: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当血压骤然升高时,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此外,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脑血管病变也可能引发脑干出血,有高血压病史、长期大量吸烟饮酒、肥胖、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发生脑干出血。
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患者常迅速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如昏迷)、呼吸循环功能紊乱(呼吸不规则、血压波动等)、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等症状,病情往往较为危重,预后较差。
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头颅CT检查,可迅速明确脑干是否有出血病灶以及出血的部位、范围等;头颅MRI检查在某些情况下也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需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积极控制血压,根据病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清除血肿等治疗,但由于脑干解剖结构特殊且重要,手术风险通常较高。
预后情况:脑干出血的预后一般较差,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出血量较大、病情严重的患者往往预后更差,即使存活也常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长期昏迷、肢体严重瘫痪、认知障碍等,但具体预后还与出血的量、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对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积极控制血压、改善生活方式来降低脑干出血的发生风险;有脑血管畸形等基础病变的人群也应遵医嘱进行相应治疗和监测。儿童发生脑干出血极为罕见,多与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等特殊情况有关,若发生需在儿科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极为谨慎的评估和救治,因为儿童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治疗上需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以最大程度保障预后和减少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