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等类型,腹股沟疝婴儿期多有腹股沟可复性肿块,幼儿及儿童期可伴局部胀痛,嵌顿时危急;脐疝表现为脐部可复性肿物,多数1-2岁可自愈,超2岁需干预,家长需密切观察,及时就医,护理时避免小儿腹内压增高。
腹股沟疝
婴儿期表现:多在出生后不久发现腹股沟区域有可复性肿块,通常在哭闹、咳嗽、用力排便等腹内压增高时突出,安静平卧或睡眠时可自行回纳。肿块多呈椭圆形或梨形,可延伸至阴囊或大阴唇部位。对于男婴,疝气肿块进入阴囊较为常见,这是因为男性的腹股沟管较长,腹腔内容物容易通过腹股沟管进入阴囊。女婴的疝气肿块则多突出至大阴唇。
幼儿及儿童期表现:除了上述可复性肿块的表现外,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局部胀痛不适,若疝内容物发生嵌顿(即肿块不能回纳,同时伴有哭闹不安、呕吐等症状),则情况较为危急,嵌顿的肠管等组织若不能及时松解,可能会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嵌顿发生时,患儿会哭闹不止,疝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全身症状。
脐疝
典型表现:在脐部可见球形或半球形可复性肿物,婴儿啼哭时肿物突出,安静时肿物可自行回纳。脐疝的肿块直径一般多在1-2厘米左右,少数可超过3厘米。用手指按压可将突出的疝内容物还纳至腹腔,并可摸到脐环的存在,脐环一般直径在0.5-2厘米之间。随着年龄增长,多数患儿在1-2岁时脐疝可自行愈合,若超过2岁仍未愈合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等干预措施。
小儿疝气的症状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尤其是对于出现可复性肿块的情况,要注意区分正常的生理现象和病理情况。如果发现小儿有疑似疝气的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婴儿期的小儿,家长在护理时要注意避免小儿过度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以减少疝气发生嵌顿等不良事件的风险。



